冰磧阻塞湖
介紹
冰磧壟阻擋冰川融水形成的湖泊,壩體為冰磧物,簡稱為冰磧湖。
形成原因
由于氣溫升高,導致冰川厚度減薄速度和冰川末端退縮速度增大,為冰磧阻塞湖發育提供了充足的補給水源和發育空間;冰川運動攜帶的冰磧物通常是冰磧阻塞湖壩體的主要組成物質,部分壩體內含有埋藏冰。根據冰磧阻塞湖形成時與母冰川的相對位置,可將其劃分為終磧阻塞湖(簡稱終磧湖,end moraine-dammed lake)、側磧阻塞湖(簡稱側磧湖,lateral moraine-dammed lake)、冰磧壟熱融湖(moraine-thaw lake)三類。終磧阻塞湖是指在冰川消融退縮過程中,在冰磧物構成的終磧壟與冰川末端之間形成的湖泊。側磧阻塞湖是指受冰川側磧壟阻擋積水而形成的湖泊。側磧湖通常位于規模較大的山谷冰川側磧壟兩側,由主谷冰川側磧壟阻塞支谷冰川融水而形成。冰磧壟熱融湖是指在冰川終磧壟或側磧壟上分布的數量眾多但規模較小的冰湖,此類冰湖以凍融作用為主要營力,如埋藏于冰磧中的埋藏冰受熱融化后引起地表沉陷而形成積水湖塘。冰磧阻塞湖在喜馬拉雅山、興都庫什、喀喇昆侖山、天山、高加索山、喀斯喀特山脈、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秘魯安第斯山脈、巴塔哥尼亞以及歐洲阿爾卑斯山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等山地冰川作用區廣泛發育。
由于壩體通常由松散物質組成,其穩定性一般較低,即使是相對較弱的觸發誘因也可能導致大壩倒塌,從而導致冰湖潰決洪水或/和泥石流災害的發生。與其他類型冰湖(如冰川阻塞湖)發生潰決災害相比,氣候變化對冰磧湖潰決災害形成的影響更為顯著。依據潰壩原因的不同,冰磧阻塞湖潰決可分為外部誘因潰決和內部誘因潰決兩類。外部誘因包括由冰體崩塌、巖石滑坡或冰磧物瞬間入湖,形成了涌浪或位移波沖垮壩體;或者強消融/降水入湖,導致湖水靜水壓力增大沖垮壩體,或地震等外力破壞壩體;內部誘因主要是壩體物理狀態變化,引起壩體穩定性下降,如氣候持續變暖使得壩體凍土融化或/和冰磧壩中埋藏冰融化,導致滲流、管涌擴大,從而造成冰磧壩的破壞發生潰決。冰磧阻塞湖潰決洪水或泥石流是山地冰凍圈最為頻發的災害類型,喜馬拉雅山區和秘魯安第斯山地區是全球冰磧阻塞湖潰決災害的高發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