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K
5623
孤立波
在傳播過程中波形保持不變、波面全部在靜水面以上的推移波。
1834年,蘇格蘭土木工程師J.S.拉塞爾(John Scott?Russell,1808~1882)首先在試驗中觀察到孤立波的存在,并進行了研究,其后經法國物理學家J.V.布西內斯克(Joseph Valentin Boussinesq,1842~1929)、第三代瑞利男爵J.斯特拉特(John Strutt, 3rd Baron Rayleigh,1842~1919)及麥考文(McCowan)等人研究,獲得了有關孤立波理論的一些重要成果。1949年,W.H.芒克(Walter Heinrich Munk,1971~2019)對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又有學者對孤立波的數學處理作了詳細論述并提出了不同階次的高階近似解。孤立波是一種推移波,水質點只朝波浪傳播方向運動而不向后運動,其絕大部分能量都集中在波峰附近(波高與水深之比為0.4時,90%能量集中于波峰前后1.7倍水深范圍)。在近岸地區,對于波長大于6倍水深的淺水波列,可近似地作孤立波來對待。當海浪進入淺水區后,波峰變得越來越陡,波谷變得越來越平坦,最后,波長逐漸接近于無窮大,于是可以把這種波浪當作一系列的單個孤立波。實際上,孤立波的波形與近岸淺水區的波浪很相似,又由于它比較簡單,所以在近岸區的研究工作,特別是在波浪破碎、近岸泥沙運動等的研究過程中,孤立波得到了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