儺
源于遠古時代的驅鎮巫術,根植于自然崇拜、神鬼崇拜等觀念。
人們佩戴面具模擬兇神惡獸、伴以歌舞號咷,目的為驅鬼逐疫、求福禳災,發端于夏商,形成于周。
類型
依據歷史淵源、參與對象和活動場所等特征,可將其分為宮廷儺、軍儺、寺院儺和鄉儺四大類。宮廷儺在古代典籍中多有記載,如《禮記·月令》載,儺一年舉行3次,即季春、仲秋與季冬,尤以冬季為甚,因上下同行,最具規模,故又稱“大儺”。隨著封建政權的瓦解,如今宮廷儺早已匿跡。軍儺始自古代的軍社,古人出征前必先舉行祭社儀式,宣揚戰爭是神的意志,以鼓樂振奮軍心。隨著時代的推移,屯軍的后裔把軍社活動保存下來并與地方民俗相結合,流變為鄉儺。寺院儺是巫儺與藏傳佛教結合的產物,流行在西藏、青海、四川、內蒙古和北京。鄉儺則根植于農耕文化,與久遠的社祭息息相關,至今仍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鄉儺可再分為師道儺、宗族儺、社火和行儺。其中,師道儺由分屬不同民間巫道教派的師公、端公主持,以歌舞事神,替農戶了愿、驅邪。宗族儺一般不需巫師主持,而是由宗族、自然村的族長或輪值香首承應,每年或數年定期舉行,與社祭有密切關系,通常不幫人家舉行壇醮法事。社火,亦稱社賽、賽戲,是一種地域性的驅儺,像山西長子的隊戲、河北固安的打黃鬼,參與者均達萬人以上。行儺的特點則為走鄉串戶,如“打呀呵”(打夜胡)、“送儺神”“旱龍船”等。 這些絢麗多彩的巫儺活動,又分屬巴蜀、荊楚、百越、中原、江淮、青藏、西域等文化圈,呈現出各自的面貌。從活動的規模來看,還可分為神會型和壇醮型兩類。神會型如漢族的儺神會、藏族的雪頓節、京族的跳天燈等,均與民俗信仰相結合,成為定期的地域性聚戲。壇醮型則多由信奉者邀請,在還愿、禳災、祝壽、薦亡時由法師主持,在農戶舉行。如湘、黔、川、渝、桂、鄂、蘇一帶的儺堂戲、師公戲、僮子戲等皆是。
活動
總括各地儺事活動,可分為儺儀、儺舞和儺戲3種形態。但各地并不一致,有的只行儺儀,有的兼有儺儀和儺舞,有的三者兼具。首先,儺儀為儺事活動貫徹始終的主要形式,宗族儺的程序比較簡單,由請神、侑神(娛神)、送神3部分組成,每部分可分若干細節。師道儺則有較復雜的科儀。不同目的有不同名目的儀式,其科儀也不完全相同,比如逐疫便是儺儀的主要組成部分,漢代宮廷大儺的核心目的即為逐疫;社祭則是鄉儺的主要內容,它反映了農耕社會對土地的崇拜。此外,還需視愿家的要求和經濟能力,來決定舉行全部或部分的儀式。第二,以歌舞事神的古巫,起初就把舞蹈與儺事相結合,可分為禮神型的巫舞和降神型的世俗舞,統稱“儺舞”。巫舞常作為儀式的組成部分穿插于請神、禮神活動中,巫師戴法冠、穿法衣、手捏訣、腳踏罡,并執法器朝一定方位舞踴,唱各種神歌。因為古代巫與尸有嚴格的分工,巫是主持儀式、施展巫術的降神者,尸是神靈的依附者,故巫師請神的舞蹈不戴面具、不涂面。而世俗舞因在儺壇上被視為神靈或古人亡靈降臨,兼及萬物化生的神話普及和酬神樂舞的演述功能,故要穿著戲衣,并戴假面或涂面;現已與民間社賽民俗相融合,多具有地方特色。第三,脫胎自儺儀的儺戲,其戲劇觀不同于供觀賞的戲劇,演員也不稱“扮”,而稱“搬”“扛”或“打”,并視自己的演出為神靈的依附。故儺戲的演員有許多禁忌,如戴面具前必須沐浴更衣、焚香禮拜,仍保持著過去靈魂附體的民間信仰。從巫術演化而來的戲劇,目的是搬神降臨,達到福佑包括參與者在內的一方群眾。所以它的演出對象不是觀眾,而是儀式的參與者。有學者將此類戲劇稱為“泛戲劇”“準戲劇”“前戲劇”或是“儀式性戲劇”,以與主流的“觀賞性戲劇”相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