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經濟
低空經濟(Low-altitude Economy)是一種新型的綜合性經濟形態。它以低空飛行活動為核心,以有人或無人駕駛飛行、低空智聯網等技術組成的新質生產力與空域、市場等要素相互作用,帶動低空基礎設施、低空飛行器制造、低空運營服務和低空飛行保障等發展。
低空經濟包括低空制造、低空飛行、低空保障以及綜合服務四個方面,橫跨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其相關產品主要有無人機、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直升機、傳統固定翼飛機等,涉及市政管理、居民消費和工業應用等多種應用場景。低空經濟的應用場景包括交通出行、物流配送、農業植保等方面,具有空間多維性、產業整合性、技術經濟性的特征。
2024年,從3月“低空經濟”被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到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發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再到11月珠海航展上“低空經濟館”大放異彩。政策環境持續優化,市場需求不斷增長,技術創新層層突破,產業生態繁榮壯大,低空經濟從概念走向現實,從“空中飛”走向“落地用”,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機遇。
2024年11月23日,低空經濟入選2024年度民用航空研究前沿熱點詞,由第一屆全國民用航空名詞審定委員會發布。2025年1月,上海首個直通酒店的低空載客航線試飛成功。2月14日,中國低空經濟聯盟在北京召開“全國低空交通一張網”項目論證會,并正式啟動該項目。
基本定義
低空經濟是新質生產力催生的綜合經濟形態,具有拉動區域經濟新增長、拓展城市發展新空間、提供社會治理新手段、催生跨界融合新生態、整合產業發展新要素等典型特征。具體來看,低空經濟是以低空飛行活動為核心,以無人駕駛飛行、低空智聯網等技術組成的新質生產力與空域、市場等要素相互作用,帶動低空基礎設施、低空飛行器制造、低空運營服務和低空飛行保障等領域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
以低空飛行活動為核心,以無人駕駛飛行、低空智聯網等技術組成的新質生產力與空域、市場等要素相互作用,帶動低空基礎設施、低空飛行器制造、低空運營服務和低空飛行保障等領域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
中國低空空域范圍界限沒有明確界限,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及時總結推廣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經驗,實現真高3000米以下監視空域和報告空域無縫銜接,劃設低空目視飛行航線,方便通用航空器快捷機動飛行”。行業內普遍將高度為3000米以下的空域認定為低空區域,也有業內人士認為低空是真高1000米以下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