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海峽
為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戰略要道,亞、非、歐三洲的海上交通紐帶,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海峽呈漏斗狀,西北—東南走向。從西部的韋島至東部的皮艾角,長約1080千米,連同新加坡海峽,共長1185千米。西北口寬370千米,東南口寬37千米。一般水深25~113米。主航道靠近馬來半島一側,寬2.7~3.6千米,一般水深25.6~73米。一?灘等近百處水深23米以下,不利于潛艇隱蔽和巨型油輪通行。新加坡島和印尼的大卡里摩島、巴淡島、賓坦島鉗制海峽東南口,泰國南部的普吉島和印尼蘇門答臘北端的韋島居海峽西北口,為扼控海峽的要地。勿拉尼島、端士建有新加坡海軍基地,新加坡島上的巴耶利巴和丁加為空軍基地。蘇門答臘島東岸的棉蘭是印尼海、空軍基地,賓坦島上的丹戎檳榔和韋島上的沙璜為印尼海軍基地。馬來半島西岸的盧穆特為馬來西亞海軍基地和海軍訓練中心,北海、亞羅士打為馬來西亞空軍基地。
海峽通航歷史悠久。16世紀起為殖民主義者爭奪,相繼被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日本控制。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馬六甲海峽重歸沿岸國家所有。1971年11月,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發表聯合聲明,宣布三國共管海峽事務。2004年7月,三國簽署了《馬六甲海峽巡邏合作協議》,組成特混艦隊,開始全天候巡邏,以遏制海盜,維護海峽安全。
海峽屬巽他大陸架淺海,兩岸地勢低平。屬于熱帶雨林氣候,兼有季風氣候特征。年平均氣溫26~28℃,年平均降水量1940~2565毫米。11月至次年3月多東北季風,5~9月多西南季風。4~11月的夜間常出現“蘇門答臘颮”,風力達7~8級。全年都有影響航行的熱帶暴雨,在季風轉換期尤其頻繁。表層海流流向西北,流速1~2節。潮汐屬半日潮,大部水域漲潮流向東南,落潮流向西北,流速3節。潮差在蘇門答臘一側2.5~5.8米,馬來半島一側平均2.8米。年平均表層水溫27~29℃。海底和沿岸富藏錫和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