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Australia),全稱為澳大利亞聯邦(The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是一個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1788年至1900年,曾是英國的殖民地。1901年,殖民統治結束,成為一個獨立的聯邦國家。澳大利亞一詞,意即“南方大陸”,歐洲人在17世紀初葉發(fā)現這塊大陸時,誤以為是一塊直通南極的陸地,故取名“澳大利亞”,Australia 即由拉丁文 terraaustralis (南方的土地)變化而來。澳大利亞四面環(huán)海,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國土覆蓋整個大陸的國家,擁有很多自己特有的動植物和自然景觀。?
澳大利亞領土面積761.793萬平方公里,是南半球經濟最發(fā)達的國家,全球第12大經濟體,全球第四大農產品出口國,也是多種礦產出口量全球第一的國家被稱作“坐在礦車上的國家”。澳大利亞也是世界上放養(yǎng)綿羊數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被稱為“騎在羊背的國家”。
基本信息歷史沿革
澳大利亞一詞,原意是“南方的大陸”,來自拉丁文terraaustralis(南方的土地)。早在4萬多年前,土著居民便生息繁衍于澳大利亞這塊土地上,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總數是41.3萬人(2001年人口普查的數據)。
1606年,西班牙航海家托勒斯(LuisVaezdeTorres)的船只駛過位于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島之間的海峽;同年,荷蘭人威廉姆·簡士的杜伊夫根號(Duyfken)涉足過澳大利亞并且是首次有記載的外來人在澳大利亞的真正登陸,并命名此地為“新荷蘭”。1770年,英國航海家?guī)炜舜L(CaptainJamesCook)發(fā)現澳大利亞東海岸,將其命名為“新南威爾士”,并宣布這片土地屬于英國。
英國人首先把澳大利亞作為一個流放囚犯的地方。1788年1月18日,由菲利普船長率領的一支有6艘船的船隊共1530人抵達澳大利亞的植物園灣(BotanyBay),當中有736名囚犯。八天后的1788年1月26日,他們正式在澳大利亞杰克遜港(PortJackson)建立起第一個英國殖民區(qū),這個地方后來人口不斷增長而成為澳大利亞的第一大城市悉尼,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當時的英國內政大臣悉尼(Sydney)。每年的1月26日后來成為了澳大利亞的國慶日(AustraliaDay)。
1790年,第一批來自英國的自由民移居澳大利亞,以悉尼為中心,逐步向內陸發(fā)展,至1803年,殖民區(qū)已拓展到今日的塔斯馬尼亞。澳大利亞最早的居民為土著人。
1770年,英國航海家詹姆斯·庫克抵達澳大利亞東海岸,宣布英國占有這片土地。
1788年1月26日,英國流放到澳的第一批犯人抵悉尼灣,英開始在澳建立殖民地,后來這一天被定為澳大利亞國慶日。
1900年全部六個殖民地的居民舉行了一人一票的全民公決,用投票決定是否把六個殖民地統一成一個聯邦國家,投票結果是六個地方要統一,建立起一個單一的澳大利亞聯邦。7月,英國議會通過“澳大利亞聯邦憲法”和“不列顛自治領條例”。
1901年1月1日,澳各殖民區(qū)改為州,六個殖民區(qū)統一成為聯邦,成立澳大利亞聯邦。同時通過第一部憲法。
1927年,澳大利亞首都遷往堪培拉。1931年,英國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使澳大利亞獲得內政外交獨立自主權,成為英聯邦中的一個獨立國家。
1931年,澳成為英聯邦內的獨立國家。1986年,英議會通過“與澳大利亞關系法”,澳獲得完全立法權和司法終審權。
19世紀50年代,在新南威爾士和維多利亞兩州發(fā)現金礦。大批來自歐洲、美洲和中國的淘金者蜂擁而至。澳大利亞人口從1850年的40萬人激增至1860年的110萬人。其后許多重要的金礦被逐一發(fā)現,并發(fā)現大量礦藏,這些發(fā)現,讓澳大利亞迅速致富和發(fā)展。
地理環(huán)境
位置
澳大利亞(Australia)位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由澳大利亞大陸和塔斯馬尼亞島等島嶼和海外領土組成。它東瀕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塔斯曼海,西、北、南三面臨印度洋及其邊緣海。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獨占一個大陸的國家。
地形
澳大利亞的地形很有特色。東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全國最高峰科修斯科山海拔2228米,在靠海處是狹窄的海灘緩坡,緩斜向西,漸成平原。沿海地區(qū)到處是寬闊的沙灘和蔥翠的草木,那里的地形千姿百態(tài):在悉尼(Sydney)市西面有藍山山脈的懸崖峭壁,在布里斯本北面有葛拉思豪斯山脈高大、優(yōu)美而歷經侵蝕的火山頸,而在阿德雷德市西面的南海岸則是一片平坦的原野。
澳大利亞的約70%的國土屬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帶,中部大部分地區(qū)不適合人類居住。澳大利亞有11個大沙漠,它們約占整個大陸面積的20%。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平坦、最干燥的大陸,中部的艾爾湖是澳大利亞的最低點,湖面低于海平面16米。能作畜牧及耕種的土地只有26萬平方公里。沿海地帶,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帶,適于居住與耕種。
氣候
澳大利亞地處南半球,雖然時差與中國(含港澳臺)只有2-3小時,但是季節(jié)卻完全相反。12月-2月為夏季,3月-5月為秋季,6月-8月為冬季,9月-11月為春季。澳大利亞大陸形成于2億年前,具有獨特的地理和特點,澳大利亞跨兩個氣候帶,北部屬于熱帶,每年11月-次年04月是雨季,11月到第二年的4月是旱季,由于靠近赤道,1月-2月是臺風期。澳洲南部屬于溫帶。澳洲中西部是荒無人煙的沙漠,干旱少雨,氣溫高,溫差大;在沿海地帶,雨量充沛,氣候濕潤。
水文
墨累河和達令河是澳大利亞最長的兩條河流。這兩個河流系統形成墨累·達令盆地,面積100多萬平方公里,相當于大陸總面積的14%。最長河流墨累河(MurrayRiver)長3490里。艾爾湖是靠近大陸中心一個極大的鹽湖,面積超過9000k㎡,但長期呈干涸狀態(tài)。
澳大利亞是全球最干燥的大陸,飲用水主要是自然降水,并依賴大壩蓄水供水。政府嚴禁使用地下水,因為地下水資源一旦開采,很難恢復。2006-2009年,厄爾尼諾影響擴大,導致降雨大幅減少,澳大利亞各大城市普遍缺水,紛紛頒布多項限制用水的法令,以節(jié)水渡過干旱。
自然資源
礦產
澳大利亞的礦產資源、石油和天然氣都很豐富,礦產資源至少有70余種。其中,鋁土礦儲量居世界首位,占世界總儲量35%。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大的鋁土、氧化鋁、鉆石、鉛、鉭生產國,黃金、鐵礦石、煤、鋰、錳礦石、鎳、銀、鈾、鋅等的產量也居世界前列。同時,澳大利亞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煙煤、鋁土、鉛、鉆石、鋅及精礦出口國,第二大氧化鋁、鐵礦石、鈾礦出口國,第三大鋁和黃金出口國。已探明的有經濟開采價值的礦產蘊藏量:鋁礬土約31億噸,鐵礦砂153億噸,煙煤5110億噸,褐煤4110億噸,鉛1720萬噸,鎳900萬噸,銀40600噸,鉭18000噸,鋅3400萬噸,鈾61萬噸,黃金4404噸。澳原油儲量2400億公升,天然氣儲量13600億立方米,液化石油氣儲量1740億公升。森林覆蓋面積占國土的20%,天然森林面積約1.55億公頃(2\3為桉樹),用材林面積122萬公頃。被稱為“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生物
澳大利亞被稱為“世界活化石博物館”。據統計,澳大利亞有植物1.2萬種,有9000種是其他國家沒有的;有鳥類650種,450種是澳大利亞特有的。全球的有袋類動物,除南美洲外,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亞。澳大利亞由于環(huán)境穩(wěn)定,所以特有地球演化過程中保留下來的古老生物種類,它們雖顯得原始,卻成為人類研究地球演化歷史的活化石。
鴯鹋(Emu)
鴯鹋是出現在澳大利亞國徽上的動物之一,是飛翔功能已經退化的大鳥,它是澳大利亞最大的鳥,鴯鹋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地鳥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鳥種之一,是鳥綱鶴鴕目鴯鹋科唯一殘存種。
樹袋熊(Koala)
又名樹熊或考拉,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之一,既是澳大利亞的國寶,又是澳大利亞奇特的珍貴原始樹棲動物,屬哺乳類中的有袋目樹袋熊科,分布于澳大利亞東南部的尤加利樹林區(qū)。墨爾本有一考拉保護區(qū),在布里斯班一千米處也有一考拉保護區(qū)僅在布里斯班的考拉保護區(qū)可抱考拉,在藍山雖然桉樹有許多但光憑雙眼是看不大清的,建議帶望遠鏡,這樣可能會看到考拉。其實你能看到考拉動已經很不錯了。考拉就這么抱著樹,簡直就是一個萌物。記住:千萬不能去打擾它們!
鴨嘴獸(Platypus)
澳大利亞的單孔類哺乳動物,鴨嘴獸是出現在澳大利亞20仙硬幣上的動物,它們分布于澳大利亞東部約克角至南澳大利亞之間,在塔斯馬尼亞島也有棲息。
木蠹蛾幼蟲
這種白色、高蛋白的小吃其實是蛾的幼蟲,它是澳大利亞沙漠地區(qū)一種重要的昆蟲菜肴,還曾是當地土著人的主食。
袋鼠(Kangaroo)
原產于澳大利亞大陸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的部分地區(qū)。其中,有些種類為澳大利亞獨有。所有澳大利亞袋鼠,動物園和野生動物園里的除外,都在野地里生活。不同種類的袋鼠在澳大利亞各種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中生活,從涼性氣候的雨林和沙漠平原到熱帶地區(qū)。所有袋鼠,不管體積多大,有一個共同點:長著長腳的后腿強健而有力。袋鼠以跳代跑,最高可跳到4米,最遠可跳至13米,可以說是跳得最高最遠的哺乳動物。
野兔
澳大利亞本來沒有兔子,1788年,隨著英國人首次定居澳大利亞的船隊,幾十只兔子被運到澳大利亞,最初是作為培養(yǎng)食用肉類而引進,后來一些富裕的人家把兔子放到大自然作為狩獵,讓兔子逃到草原上飛快繁殖。在1950年,澳大利亞的兔子估計達到6億只,它們破壞植被,致使水土流失,草原和畜牧業(yè)面臨長時間的破壞。澳大利亞動用了各種方法來減少兔子的數目,在1991年,澳大利亞的兔子數目下降到大約3億只。
行政區(qū)劃
澳大利亞有六個州(State)和兩個領地(Territory)。六個州分別是1901年之前曾各自獨立的英國殖民區(qū),其他沒有被當時的殖民區(qū)管轄的地方,在1901年之后就成為聯邦政府直接管轄的領地。澳大利亞只有兩個領地:北領地和首都領地。州各自有自己的州政府,有州長(Premier),有州總督(StateGovernor),但領地沒有這些職位,領地自組政府的權力源于聯邦的授權,領地的最高行政負責人是行政長官(ChiefAdministrator)。州和領地的立法權有很大分別,州在某些領域可以自行立法,而聯邦不能干預。領地也可以自行立法,但領地的立法權來源于聯邦政府的授權,領地所訂立的法律,聯邦政府如有不滿就可以廢止。
州
澳大利亞行政區(qū)劃六個州:
新南威爾士州(NSW)-首府悉尼
昆士蘭(QLD)-首府布里斯班
南澳大利亞(SA)-首府阿德萊德
塔斯馬尼亞(TAS)-首府霍巴特
維多利亞(VIC)-首府墨爾本
西澳大利亞(WA)-首府珀斯
兩個領地是:
澳大利亞首都領地(ACT)-首府堪培拉
北領地(NT)-首府達爾文
首都
澳大利亞的首都是堪培拉。
聯邦成立的時候,澳大利亞尚未能確定首都的地點,在1901-1927年,墨爾本是澳大利亞的臨時首都,聯邦議會在墨爾本舉行會議,很多的政府機構均設在墨爾本,在長達26年的時間里,墨爾本實際上擔當著澳大利亞首都的角色。早在澳大利亞國民討論成立一個統一的聯邦的時候,墨爾本和悉尼都各自積極爭取成為首都。19世紀中葉,墨爾本是一個比悉尼更繁華的大都市,后來隨著悉尼的日益發(fā)展,悉尼市民十分希望悉尼成為澳大利亞的首都。
1908年,即聯邦成立后的第七年,澳大利亞政府決定,在悉尼和墨爾本之間建造一個新的城市堪培拉,作為新首都。新首都不能位于任何一個州,而必須在聯邦領地內。因堪培拉的建造需要時間,期間墨爾本繼續(xù)作為臨時首都。
1927年五月,隨著堪培拉臨時議會大廈的啟用,澳大利亞政府的辦公地點從墨爾本遷往堪培拉。有趣的是,新首都并非位于悉尼和墨爾本的正中央,它距離悉尼約四小時車程,距離墨爾本約七小時車程。由于堪培拉是一個新城市,規(guī)劃得非常好。堪培拉的都市設計通過一個公開的國際比賽而采納方案,比賽收到137個設計,結果由美國建筑師格里芬(WalterBurleyGriffin)贏出,這位設計師最初描繪的堪培拉街道圖是他和他的妻子(也是一位建筑師)共同畫在一塊棉布上的,這份珍貴的原作至今還依舊保留在澳大利亞國家檔案館。
1911年1月1日,堪培拉及其附近地區(qū)被宣布為澳大利亞首都領地(AustralianCapitalTerritory)。
國家象征
國名
澳大利亞聯邦(TheCommonwealthofAustralia)簡稱澳大利亞(Australia),歐洲人在17世紀初發(fā)現這塊大陸時,以為這是一塊直通南極洲的陸地,故取名“澳大利亞”,Australia由拉丁文terraAustralis(南方的土地)變化而來。
國旗
澳大利亞國旗是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2:1。旗底為深藍色,左上方是紅、白“米”字,“米”字下面為一顆較大的白色七角星。旗的右邊為五顆白色的星,其中一顆小星為五角,其余均為七角。澳大利亞為英聯邦成員國,英國女王為澳大利亞的國家元首。國旗的左上角為英國國旗圖案,表明澳大利亞與英國的傳統關系。一顆最大的七角星象征組成澳大利亞聯邦的六個州和兩個聯邦領地(北領地和首都領地)。五顆小星代表南十字星座(是南天小星座之一,星座雖小,但明亮的星很多),表明該國處于南半球。這是1903年從三萬多個作品中選出來的。
國徽
澳大利亞國徽左邊是一袋鼠,右邊是一只鴯鹋,這兩種動物均為澳大利亞特有,它們一般只會向前走,不輕易后退,象征著一個永遠邁步向前的國家。國徽中間是一個盾,盾面上有六組圖案分別象征這個國家的六個州。紅色的圣喬治十字形(十字上有一只獅子、四顆星),象征新南威爾士州;王冠下的南十字形星座代表維多利亞州;藍色的馬耳他十字形代表昆士蘭州;伯勞鳥代表南澳大利亞州;黑天鵝象征西澳大利亞州;紅色獅子象征塔斯馬尼亞州。盾形上方為一枚七角星象征澳大利亞聯邦的六個州和一個聯邦區(qū)。周圍飾以澳大利亞國花金合歡,底部的綬帶是英文書寫的“澳大利亞”。
國歌
1977年之后,澳大利亞的國歌是《澳大利亞,前進》(AdvanceAustraliaFair),這是一位蘇格蘭作曲家的作品。皇室頌歌為《天佑我王》或《天佑女王》(GodSaveTheQueen)。1977年,澳大利亞舉行全民公決,從四首候選歌曲評選出一首國歌。歌曲《澳大利亞,前進》獲最得高票數,正式成為澳大利亞國歌。
國花
澳大利亞國花是金合歡(Goldenwattle,拉丁語學名:Acaciapycnantha),是合歡花卉的一個系列,按照生物學分類,金合歡花來自金合歡樹,樹高兩米至八米不等,每年冬天和春天開花,花香濃。花可用作香精和香水的制作,其枝干可用作染料制作。金合歡多年來是澳大利亞民間公認的國花,于1988年被正式宣布為國花。
國鳥
根據澳大利亞外交部常年的公告,截至2013年,澳大利亞沒有官方認定的國鳥,也沒有任何官方認定的象征澳大利亞的動物,但澳大利亞民間普遍把鴯鹋(emu,漢語拼音——érmiáo)認為是象征澳大利亞的鳥類,并把袋鼠認為是象征澳大利亞的動物。這兩種動物只會前進,不會后退,是出現在澳大利亞國徽上的兩大動物。
人口
總數
澳大利亞是典型的移民國家,被社會學家喻為“民族的拼盤”。自英國移民踏上這片美麗的土地之日起,已先后有來自世界120個國家、140個民族的移民到澳大利亞謀生和發(fā)展。例如歐洲的德國、希臘、意大利和一些亞洲國家和地區(qū),如日本、中國、臺灣地區(qū)和越南。其人口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qū)。多民族形成的多元文化是澳大利亞社會一個顯著特征。據統計,澳大利亞的亞裔人口正在迅速增長。
澳大利亞最早的原住民如今不及總人口的1%。2006年人口普查中,白人占92%,多數澳大利亞人的祖先是19、20世紀的英國移民,來自其他國家者也很多。有37.13%的人自稱為澳大利亞人,接著是英格蘭裔澳大利亞人的31.65%、愛爾蘭裔澳大利亞人9.08%、蘇格蘭裔澳大利亞人7.56%、意大利裔澳大利亞人4.29%、德裔澳大利亞人4.09%、華裔3.37%以及希臘裔1.84%。根據澳大利亞移民局的數據,2006年澳大利亞公民海外出生地前三名的國家為:英國1153264、新西蘭476719和意大利220469。居民中63.9%信奉基督教,5.9%信奉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和猶太教等。無宗教信仰或宗教信仰不明人口占30.2%。
2009年11月1日,澳大利亞人口為2203萬9500人。2013年6月,人口約達2305萬。其中英國及愛爾蘭后裔占74%,亞裔占5%,土著居民占2.7%,其他民族占18.8%,英語為官方語言。約63.9%的居民信仰基督教,5.9%的居民信仰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其他宗教。無宗教信仰或宗教信仰不明人口占30.2%。
2013年2月13日,澳大利亞正式承認澳大利亞土著人和托雷斯海峽島民是澳大利亞的第一代居民。這是澳大利亞為修改憲法承認土著澳大利亞居民準備的過渡性法案。從20世紀初到70年代初,澳大利亞政府實行白澳政策,認為土著居民是低賤無知的,將他們的孩子強行帶走交給白人撫養(yǎng)或送到白人學校寄宿,希望同化土著人。那些被帶走的土著孩子后來被稱為“被偷走的一代”。
移民
申請人憑借自身的專業(yè)技能及豐富的工作經驗從而獲得澳洲雇主的提名,從擔保而一步到位獲得澳洲的永居簽證。這一類型的移民不需要打分,只要申請人符合基本條件即可。該類移民含186和187兩種簽證:
186簽證申請條件:①年齡50周歲以下。②本科或者本科以上學歷(必須是全日制)。③雅思每項6分(部分可豁免雅思)。④從事專業(yè)工作3年以上。
申請所在城市均為澳洲一線城市,包括悉尼、墨爾本、布里斯班、黃金海岸、紐卡斯爾、臥龍崗。
187簽證申請條件
①專科及以上學歷或者相關文憑。②年齡在50歲以下。③雅思每門6分(部分可以免雅思)。④有相關工作經驗。
申請人所在城市為澳洲的二線城市,包括除去6個一線城市(悉尼、墨爾本、布里斯班、黃金海岸、紐卡斯爾、臥龍崗)以外的所有城市。
每年澳大利亞雇主擔保移民約占整個技術類移民配額的37%,該項目是移民局最優(yōu)先處理的簽證類別。數據顯示,自2003年以來“雇主擔保”類別簽證的獲批數量逐年上升,特別是從2008年度開始獲批名額更有一個大幅度的增幅。以2011年~2012年度為例,獲批總數達到46554個。
雖然2012年的新政提高了對“雇主擔保”申請人的英語語言要求,但同時也放寬了申請人年齡的門檻。其實,自2008年經濟危機后,隨著經濟放緩的持續(xù)影響,各國失業(yè)率持續(xù)攀升,對于獨立技術移民案例的審批,幾個老牌移民國家的政府都顯得比較保守,隨著獨立技術移民申請門檻一再調高,申請人的移民之路如履薄冰,舉步維艱。
國家政治
政體
澳大利亞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是英王或者英女王,并任命總督為其代表,澳大利亞總督實際上不干預政府的運作。澳大利亞政府為聯邦制,有六個州及兩個領地(北領地和首都領地),各州設有州長,負責州內事務。澳大利亞政府由眾議院多數黨或黨派聯盟組成,每屆政府任期三年。內閣是政府的最高決策機關,現共有30名部長。國家最高的行政領導人是總理。
澳大利亞是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國家。國家元首是澳大利亞君主(澳大利亞與英國及其他英聯邦王國共戴一君)。澳大利亞總督為澳大利亞君主不在澳大利亞時的代表,在《澳大利亞憲法》下代替君主行使職權。現任國家元首為伊麗莎白二世,現任總督彼得·科斯格羅夫。在聯邦制下,澳大利亞君主同時也是各州的君主,在各州直接任命州督(而不由聯邦總督或政府指派)。根據現代的澳大利亞憲政慣例,君主除了在按照澳大利亞總理和各州州長的提名任命或撤換總督和州督時,不過問澳大利亞政治。
議會
聯邦議會是澳的最高立法機構,也叫做國會(Parliament),成立于1901年,由女王(澳總督為其代表)、眾議院和參議院組成。1992年12月17日,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內閣會議決定,澳大利亞的新公民不再向英國女王及其繼承人宣誓效忠。議會實行普選。眾院有150名議員,按人口比例選舉產生,任期3年。參院有76名議員,6個州每州12名,2個地區(qū)各2名。各州參議員任期6年,每3年改選一半,各地區(qū)參議員任期3年。2007年11月24日,澳舉行聯邦大選,產生新一屆眾議院,工黨占83席、自由黨55席、國家黨10席、獨立人士2席。2010年9月,澳舉行聯邦大選,產生新一屆眾議院。眾院有150名議員,按人口比例選舉產生,任期三年。以2011年七月的情況來說,澳大利亞議會包括工黨72席、自由黨61席、國家黨12席、獨立人士4席、綠黨1席。現任眾議長哈里·詹金斯(HarryJenkins,工黨),2008年2月就職,2010年9月連任。參院有76名議員,6個州每州12名,兩個領地各2名。各州參議員任期六年,每三年改選一半,各地區(qū)參議員任期三年。現任參議長約翰·霍格(JohnHogg,工黨),2008年8月就職,2011年7月連任。
政府
聯邦政府由眾議院多數黨或政黨聯盟組成,該黨領袖任總理,各部部長由總理任命。政府一般任期三年。2018年8月24日,澳大利亞財長斯考特·莫里森(Scott Morrison)贏得黨團會議投票,以45票對40票戰(zhàn)勝前內政部長達頓(Peter Dutton),成為新一任澳大利亞總理。
政府的主要成員有:副總理兼基礎建設和地區(qū)發(fā)展部長沃倫·特拉斯(WarrenTruss)、財政部長喬·霍吉(JoeHockey)、外交部長朱莉·畢曉普(JulieBishop)、國防部長大衛(wèi)·約翰斯頓(DavidJohnston)、貿易投資部長安德魯·羅伯(AndrewRobb)、金融部長馬修斯·科曼(MathiasCormann)、衛(wèi)生兼體育部長彼得·達騰(PeterDutton)、就業(yè)部長艾瑞克·阿伯茲(EricAbetz)、律政部長兼藝術部長喬治·布蘭迪斯(GeorgeBrandis)、教育部克里斯托弗·長派恩(ChristopherPyne)、土著事務部長奈杰爾·斯庫林(NigelScullion)、工業(yè)部長伊恩·麥克法蘭(IanMacfarlane)、社會服務部長凱文·安德魯(KevinAndrews)、通訊部長馬爾科姆·特恩布爾(MalcolmTurnbull)、小生意部長布魯斯·比爾森(BruceBillson)、農業(yè)部長巴納比·喬伊斯(BarnabyJoyce)、環(huán)境部長格雷·亨特(GregHunt)、移民及邊防部長斯科特·莫里森(ScottMorrison)、人文服務部長馬瑞斯·佩恩(MarisePayne)。
司法
澳大利亞高等法院(HighCourtofAustralia)是澳大利亞的最高司法機構,對其他各級法院具有上訴管轄權,并對涉及憲法解釋的案件作出裁決,由1名首席大法官和6名大法官組成。各州設最高法院、區(qū)法院和地方法院。首都地區(qū)和北領地區(qū)只設最高法院和地方法院。
政黨
澳大利亞有大小政黨幾十個,主要政黨有:
(1)自由黨(LiberalParty):1944年成立,前身是1931年成立的澳大利亞聯合黨。主要代表工商業(yè)主利益,曾多次執(zhí)政。2013年9月7日,自由黨在澳聯邦大選中獲勝,時隔6年后重新執(zhí)政,領袖斯考特·莫里森(Scott Morrison)。
(2)澳大利亞工黨(AustralianLabourParty):成立于1891年,為澳最大政黨,同工會關系密切,工會會員多為其集體黨員。自1940年以來曾11次執(zhí)政。2013年9月在大選中落敗。領袖肖頓(BillShorten)。
(3)國家黨(NationalParty):成立于1918年,原稱鄉(xiāng)村黨,后稱國家鄉(xiāng)村黨,1982年改用現名。其勢力范圍主要在農村地區(qū),代表農場主利益,現與自由黨聯合執(zhí)政。領袖沃倫·特拉斯(WarrenTruss)。
政要
總督彼得·科斯格羅夫,是一位退役軍人,曾被外派到馬來西亞、越南、英國、印度和美國等地工作,并擔任過聯合國駐東帝汶部隊司令、澳大利亞武裝部隊司令,2014年3月28日宣誓就任澳大利亞總督。
總理斯考特·莫里森(Scott Morrison)。澳大利亞自由黨新黨首。
國家軍事
?
澳大利亞總督兼任澳大利亞武裝部隊總司令。國防部為軍隊行政管理機構。國防委員會為三軍最高決策機構,主席由國防部長擔任。國防軍司令為國防部長的首席軍事顧問。
澳大利亞實行志愿兵役制。國防軍由陸、海、空三軍組成。2007/2008年度,常規(guī)軍兵力為51476人,預備役兵力為19550人,文職人員為19506人,共計90532人。
常規(guī)軍中,陸軍25486人,編成地面部隊司令部、特種作戰(zhàn)司令部和訓練司令部;海軍12700人,編成海軍司令部和海上作戰(zhàn)司令部,下轄海軍防空兵及7個海軍基地,裝備各類艦船70余艘;空軍13290人,編成空戰(zhàn)司令部,裝備F/A-18、F-111、P-3C等各類飛機280余架。
2013年5月,澳大利亞正式發(fā)布2013年國防白皮書,闡述當前狀況下澳大利亞的國防策略。根據白皮書,澳大利亞將設置國防采購及建設“長期目標”,在財政允許的時候把國防支出恢復到國內生產總值的2%,本財年的國防預算支出將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1.56%。
截至2009年12月,被派往海外執(zhí)行任務的共計3228人,包括1550人派往阿富汗參加北約領導的反恐多國部隊執(zhí)行反恐任務,811人派往中東,82人派往伊拉克,654人派往東帝汶,80人參加地區(qū)援所(所羅門)團等。
國家外交
外交政策
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重點是密切同亞太地區(qū)各國的關系、并加強同澳有重要聯系的發(fā)達國家的關系。外交政策宗旨是捍衛(wèi)國家主權和獨立,推進澳的經濟和戰(zhàn)略利益。重點是加強同美國的聯盟關系,發(fā)展與亞洲,尤其是東亞的關系;將與美國、日本、中國、印尼的關系作為澳最重要的四大雙邊關系;主張種族平等,消除種族歧視,改善人權狀況,反對將人權與貿易掛鉤。
同中國的關系
1972年12月21日,中澳兩國建交。1997年3月,霍華德總理訪問中國。1999年9月,國家主席江澤民應邀對澳大利亞進行國事訪問。2002年9月,李鵬委員長應邀訪問澳大利亞。澳大利亞總理霍華德自1996年上任以來,曾先后4次訪華。2003年8月,霍華德總理應邀對中國進行工作訪問。2003年10月,胡錦濤主席對澳大利亞進行國事訪問。2005年4月,霍華德總理對中國進行工作訪問。2006年4月,溫家寶總理對澳大利亞進行正式訪問期間,兩國領導人就中澳建立“21世紀互利共贏的全面合作關系”達成共識。2009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李克強副總理對澳大利亞進行正式訪問,雙方簽署聯合聲明,這是自建交以來首次以聯合聲明的形式將發(fā)展兩國關系的基本原則和重要共識固定下來。中澳雙方宣布,2010年至2011年在中國舉辦“澳大利亞文化年”,并于2011年至2012年在澳大利亞舉辦“中國文化年”。
2013年4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海南省博鰲會見澳大利亞總理吉拉德,雙方一致同意構建相互信任、互利共贏的戰(zhàn)略伙伴關系,并建立兩國總理年度定期會晤機制。
2013年4月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同澳大利亞總理吉拉德舉行會談,雙方正式啟動兩國總理年度定期會晤機制,確定建立外交與戰(zhàn)略對話、戰(zhàn)略經濟對話等機制。在經貿領域,加強雙邊金融貨幣合作,開展人民幣與澳元直接交易。
同美國的關系
澳美于1940年3月6日建交。1951年澳、新(西蘭)、美三國簽訂《澳新美安全條約》后,澳美結成同盟關系。“9.11”事件后,澳啟動《澳新美安全條約》,派兵參加美對阿富汗和伊拉克戰(zhàn)爭。2003年10月,美國總統布什訪澳。2005年7月,澳美簽署澳參與美導彈防御計劃諒解備忘錄,澳同意美在澳北部建立聯合軍事訓練中心。2005年11月,兩國簽署《澳美聯合訓練中心備忘錄》。2006年3月,美、澳、日舉行首次外長級戰(zhàn)略對話。12月,澳美舉行首次年度國防、外交雙部長磋商。2007年12月澳總理陸克文就任后,布什總統打電話表示祝賀。2008年1月,澳外長史密斯訪美。3月,澳總理陸克文訪美。2009年3月,澳總理陸克文再次訪美。4月,澳外長史密斯、國防部長菲茨吉本與美國國務卿克林頓、國防部長蓋茨在華盛頓舉行澳美雙部長級會議。9月,澳外長史密斯再次訪美,雙方就澳美關系、阿富汗、伊朗核等問題交換意見。10月,澳貿易部長克林訪美并在華盛頓舉行澳美年度部長級貿易對話。11月,澳總理陸克文訪美并會晤美總統奧巴馬。2010年9月,澳外長陸克文訪美。11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國防部長蓋茨赴澳舉行第25次澳美年度雙部長會議。2011年3月,澳總理吉拉德訪美。9月,澳外長陸克文、國防部長史密斯訪美,與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國防部長帕內塔舉行第26次澳美年度雙部長會議,并紀念澳美同盟60周年。11月,澳總理吉拉德赴夏威夷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美國總統奧巴馬訪澳,兩國宣布將進一步加強軍事合作。
澳美經貿關系密切。2003年3月,澳美正式啟動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2004年5月,澳美正式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該協定于2005年1月正式生效。2010/2011年度,雙邊貿易額為350億澳元。美是澳第三大貿易伙伴。
同日本的關系
自1996年起,澳日開始年度首腦會晤并建立“政治、軍事”年度磋商機制。2003年5月,澳外長唐納訪日。7月,澳總理霍華德訪日。9月,澳國防部長希爾訪日。2005年4月,澳總理霍華德訪日。2006年3月,日外相麻生太郎訪澳期間,兩國宣布建立“全面戰(zhàn)略關系”,商定今后每年各舉行一次外長會晤、副外長級政策對話和高官級戰(zhàn)略磋商。2008年1月,澳貿易部長克林和外交部長史密斯先后訪日。6月,澳總理陸克文首次訪日。12月,澳、日外長和防長在日舉行第二屆雙部長年度磋商。2009年5月,日本外相中曾根弘文訪澳。12月,澳總理陸克文訪日。2010年2月,日本外相岡田克也訪澳。2011年4月,吉拉德總理訪日。
2003年7月兩國簽署了雙邊貿易與經濟框架協定。2007年4月,澳日啟動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談判。2010/2011年度,雙邊貿易額為636億澳元。日是澳第二大貿易伙伴。
同朝鮮及韓國的關系
澳朝曾于1974年建交,次年斷交。2000年5月復交。2003年1月,澳派代表團訪朝。2004年4月,澳駐華大使兼駐朝大使赴朝遞交國書。8月,澳外長唐納訪朝。澳促朝棄核,支持聯合國安理會2009年6月及2006年10月分別通過的第1874號決議和第1718號決議,對朝采取控制簽證、禁止朝船只入港等制裁措施。2010年5月、11月,“天安號”事件、延坪島炮擊事件發(fā)生后,除執(zhí)行聯合國對朝制裁外,還實施推遲對朝援助等單方面制裁措施。金正日去世后,澳代理總理斯旺和外長陸克文聯合發(fā)表聲明,呼吁朝保持冷靜和克制,以符合本國人民利益的方式行事,同國際社會保持建設性接觸。
澳重視與韓國的經濟和安全關系。2000年5月,兩國宣布建立外長和貿易部長年度會晤機制,2003年7月,澳總理霍華德訪韓。2006年12月,韓國總統盧武鉉訪澳。2008年5月,澳外長史密斯訪韓。2009年3月,韓國總統李明博訪澳。2008年4月,澳韓完成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可行性研究。2011年4月,吉拉德總理訪韓。12月,韓國國防部長官金寬鎮(zhèn)訪澳。2010/2011年度,雙邊貿易額為295億澳元。韓是澳第四大貿易伙伴。
同印度尼西亞的關系
2002年10月,印度尼西亞巴厘島爆炸事件后,澳與印尼加強反恐合作,兩國簽訂了雙邊反恐合作協定。2003年2月,澳總理霍華德訪問印尼。2004年10月,霍再次訪問印尼并參加蘇希洛總統就職儀式。2005年印度洋海嘯災難后,澳向印尼提供了大量援助。2005年4月,印尼總統蘇希洛訪澳,與澳簽署全面發(fā)展兩國伙伴關系框架協議。2006年6月,澳總理霍華德訪問印尼。11月,澳外長唐納訪問印尼,并與印尼外長維拉尤達共同簽署《澳大利亞—印尼安全合作框架協定》。2007年12月,澳總理陸克文赴印尼巴厘島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期間與印尼總統舉行會晤。2008年2月,印尼外長哈桑訪澳。6月,陸克文訪問印尼。2009年7月,澳外長史密斯訪問印尼。10月,澳總理陸克文訪問印尼。印尼是澳主要的發(fā)展援助接受國之一。2010年3月,印尼總統蘇西洛訪澳。11月,澳總理吉拉德訪問印尼。12月,澳外長陸克文出席印尼“巴厘民主論壇”。2011年2月,印尼外長納塔萊加瓦訪澳。10月,首屆“澳-印尼對話”在印尼舉行。11月,首屆澳-印尼年度領導人會晤在印尼巴厘島舉行。2010/2011年度,澳與印尼貿易額為105億澳元,占其貿易總額的16.9%。
經濟狀況
概況
澳大利亞是一個高度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2013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全球排名第12,人均生產總值達到67742美元,排名世界第5,在2000萬人口以上的國家中排名第一,遠高于美國,英國等其他主要英語國家。澳農牧業(yè)發(fā)達,自然資源豐富,有“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和“手持麥穗的國家”之稱,澳大利亞長期靠出口農產品和礦產資源賺取大量收入,盛產羊、牛、小麥和蔗糖,同時也是世界重要的礦產資源生產國和出口國。澳大利亞資源是很多國家極為羨慕的,英語中甚至有一個詞組專門形容澳大利亞“Theluckycountry”,意思是說澳大利亞的氣候、歷史、生活方式各方面都比較幸運,國民不需要太辛苦勞動,只要讓牛羊隨便吃草,在地上挖礦就可過高水平的生活,而且沒有受到兩次世界大戰(zhàn)戰(zhàn)火的侵擾。農牧業(yè)、采礦業(yè)為澳傳統產業(yè)。澳大利亞的高科技產業(yè)近幾年有較快發(fā)展,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有所提高。自1970年代以來,澳大利亞經濟經歷了重大結構性調整,旅游業(yè)和服務業(yè)迅速發(fā)展,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逐漸增加,當前已達到70%左右。黃金業(yè)發(fā)達,已經成為世界屈指可數的產金大國。澳大利亞郵政是世界上少見的賺錢而不需要政府補貼的郵政系統。
2012年主要經濟數據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約1.6萬億美元。
經濟增長率:3.1%。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6.8萬美元。
貨幣名稱:澳元。
失業(yè)率:5.5%(2013年5月)。
貨幣匯率
1澳元=0.72美元(2015年9月)
1澳元=4.57人民幣元(2015年9月)
工業(yè)
以制造業(yè)、建筑業(yè)和礦業(yè)為主。2009/2010年度,制造業(yè)產值為1108億澳元,占GDP的8.7%。建筑業(yè)和礦業(yè)產值分別為900億澳元和1210億澳元,分別占國內生產總值7.2%和9.5%。悉尼是其工業(yè)中心。
農牧
澳大利亞農牧業(yè)發(fā)達,素有“騎在羊背上的國家”之稱。農牧業(yè)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和牛肉出口國。農牧業(yè)用地4.4億公頃,占全國土地面積的57。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油籽、棉花、蔗糖和水果。
澳大利亞農牧業(yè)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和牛肉出口國。2009/2010年度,農牧業(yè)產值274億澳元,占國內生產總值2.1%。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油菜籽、棉花、蔗糖和水果。2009至2010年財政年度,小麥產值48億澳元,大麥14億澳元,羊毛19億澳元是現代混合農業(yè)——水稻綿羊業(yè)。
漁業(yè)
澳大利亞的漁業(yè)資源豐富,捕魚區(qū)面積比國土面積還多16%,是世界上第三大捕魚區(qū),有3000多種海水和淡水魚以及3000多種甲殼及軟體類水產品,其中已進行商業(yè)性捕撈的約600種。澳最主要的水產品有對蝦、龍蝦、鮑魚、金槍魚、扇貝、蠔、牡蠣等。
服務
服務業(yè)是澳經濟最重要和發(fā)展最快的部門。經過30年的經濟結構調整,已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yè),占國內生產總值80%以上。產值最高的行業(yè)是房地產及商務服務業(yè)、金融保險業(yè)。2009/2010年度,服務業(yè)產值達8452億澳元,占國內生產總值65.8%。房地產、商業(yè)和金融業(yè)的增長最為突出。
外貿
澳大利亞對國際貿易依賴較大。澳與1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有貿易關系。澳主要貿易伙伴依次為中國、日本、美國、新加坡、英國、韓國、新西蘭、泰國、德國和馬來西亞。2009/2010年度澳外貿總額5901億澳元,同比增長5.3%,貿易順差為89億澳元。澳與1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有貿易關系。當前,澳主要貿易伙伴依次為中國、日本、美國、韓國、印度、新加坡、英國、新西蘭、泰國、德國等。
交通
澳大利亞國際海、空運輸業(yè)發(fā)達。悉尼是南太平洋主要交通運輸樞紐。交通運輸情況如下:
鐵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鐵路行業(yè)進行了公司化和私有化改革。全國鐵路總長約4.4萬公里。2009/2010年遠途鐵路乘客約1500萬人次,城市軌道交通乘客約6.03億人次,與上年基本持平。2006/2007年鐵路運送貨物6.65億噸,同比增長3.8%。
公路:全國公路總長80多萬公里。2012年,注冊機動車輛1670萬輛,其中客車1271萬輛,輕型貨車261萬輛,公共汽車9萬輛。
水運:港口97個,墨爾本為全國第一大港。2011/2012年度,擁有國際海運船只約80艘,國際水運貨運量8.99億噸,有30541艘/次海運船只抵港。
空運:截至2013年6月,注冊飛機15060架,各類機場和跑道約2000個,常旅客機場約250個,其中12個國際機場。2012年,國際飛行15.78萬架次,客運2962萬人次,同比增長5%,貨運量87萬噸,同比增長3.8%;國內飛行63.12萬架次,客運5655萬人次,同比增長4.1%。澳航空業(yè)務主要由“快達”(Qantas)、“維珍澳洲”(VirginAustralia)和“捷星”(Jetstar)航空公司主導。客流量排名前十的機場為:悉尼、墨爾本、布里斯班、珀斯、阿德萊德、黃金海岸、凱恩斯、堪培拉、霍巴特和達爾文。
文化生活
?
電影
澳大利亞電影在全球具有影響力。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澳大利亞即開始制作電影,其中不乏優(yōu)秀的作品。二戰(zhàn)后的澳大利亞電影業(yè)處于停頓狀態(tài)。直至1970年代,工黨領袖惠特蘭為首的執(zhí)政黨政府設立澳大利亞電影發(fā)展公司,后改名為澳大利亞電影委員會(AFC)。電影委員會設立了政府自己的電影制片機構澳大利亞電影局,拍攝大量的電影,成為澳大利亞史上第一輪的電影制作熱。報紙專欄作家和廣告業(yè)巨頭菲利普·亞當斯是當時積極參與電影熱的名人之一。
至今,澳大利亞制片人和導演以其獨特風格為自己在全球電影業(yè)贏得了無可爭辯的地位,且有力影響了好萊塢,很多好萊塢大制作電影指明需要澳大利亞演員主演。澳大利亞旅美電影人在好萊塢因此被稱為“桉樹葉幫”,包括現今活躍于好萊塢的多位制片人、導演和演員。著名導演有巴茲·魯爾曼、亞歷士·普羅亞斯、喬治·米勒和溫子仁等,著名演員包括羅素·克勞、妮可爾·基德曼、凱特·布蘭切特、休·杰克曼和蓋·皮爾斯等,希斯萊杰,薩姆沃辛頓。
文學
1973年,澳大利亞政府成立藝術理事會文學委員會,文學開始大力發(fā)展,本土文學創(chuàng)作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力,例如馬庫斯·克拉克于1874年創(chuàng)作《無期徒刑》。19世紀晚期,澳大利亞的叢林詩人為尋求更多自己的“澳大利亞化”歸屬感,開始走出英國傳統文化的影子。1920年代起,優(yōu)秀澳大利亞文學作品有《庫納爾杜》、《卡布里康尼亞》和《可憐的家伙,我的故鄉(xiāng)》。
傳媒
澳大利亞有四大報業(yè)集團:先驅報和時代周刊雜志集團、默多克新聞公司、費爾法克斯公司和帕克新聞聯合控股公司。其中,默多克新聞公司發(fā)展最快,現今還買下了英國的《泰晤士報》和美國的《紐約郵報》,已成為國際性的報業(yè)集團。主要報刊有:《澳大利亞人報》、《悉尼先驅晨報》、《世紀報》、《金融評論報》、《堪培拉時報》。澳有期刊1400多種,《澳大利亞婦女周刊》是發(fā)行量最大的刊物。《公報》周刊(1880年創(chuàng)刊)是最老的刊物之一。澳聯合新聞社是澳最大通訊社,總部在悉尼,1964年起與路透社結為聯社。
體育
澳大利亞是體育運動大國,體育相當普及。國際運動競技場上,澳大利亞的板球、曲棍球、籃網球、橄欖球和聯盟式橄欖球具有第一流水平;自行車、賽艇、游泳也名列世界前茅。國內其他流行運動還有澳式足球、足球、賽馬、賽車、網球、籃球、高爾夫球和田徑。澳大利亞本土舉辦過兩次夏季奧運會,分別是1956年墨爾本奧運和2000年悉尼奧運。澳大利亞于奧運的獎牌數量長期高居世界前五名,游泳和田徑項目通常帶來許多獎牌。此外,澳大利亞是全球網球運動的圣地之一,四大滿貫之一的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每年一月在墨爾本進行。墨爾本的亞伯公園賽道則是一級方程式賽車(F1)的每年的第一個比賽分站。澳大利亞水上體育非常厲害,在奧運會上長期取得好成績,有“水上雄獅”之稱。
足球
澳式足球(AustralianRulesFootball)為澳大利亞特有,澳大利亞澳式足球聯盟(AFL)舉行的比賽極受歡迎。現今英式足球亦迅速普及,建立了A-League英式足球聯賽。澳大利亞國家足球隊近年來成為澳大利亞最受歡迎的集體運動隊伍之一,2006年加入亞洲足協,在2006年世界杯足球賽中表現出色,打入十六強后,輸給后來得世界冠軍的意大利國家足球隊,2009年更是以世界杯外圍賽十強賽八場不敗的戰(zhàn)績再次打進2010年南非世界杯的決賽階段,不過最終仍在首圈被淘汰。
網球
澳大利亞是網球大國,有多位得過大滿貫賽事的網壇巨星,如柏·卡殊、羅德·拉沃、帕特里克·拉夫特、萊頓·休伊特、艾麗西亞·莫利克、薩曼莎·斯托瑟、瑪格麗特·考特、約翰·紐康姆等。
澳大利亞的體育俱樂部分散于全國各地,一些高中和大學的運動俱樂部為國家產生了大多數的運動精英。在這方面,澳大利亞相似于體育大國美國。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英語:AustralianOpen,簡稱:澳網)是網球四大滿貫賽事之一。比賽通常于每年一月的最后兩周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的墨爾本舉行,是每年四大滿貫中最先舉行的一個賽事。
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創(chuàng)辦于1905年,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不過與另外三項大滿貫賽事相比,澳網還是最年輕的。比賽創(chuàng)立之初比賽被命名為“澳大拉西亞錦標賽”(AustralasianChampionships);1969年,比賽進入“公開賽時代”。自1988年起,比賽一直在墨爾本公園的室外硬地球場上進行。
比賽設有男子單雙打、女子單雙打以及混合雙打等項目。男子單打冠軍獎杯是諾曼·布魯克斯挑戰(zhàn)杯(NormanBrookesChallengeCup),女子單打冠軍獎杯是達芙妮·阿克赫斯特紀念杯(DaphneAkhurstMemorialCup)。
游泳
伊恩·詹姆斯·索普是澳大利亞游泳巨星,曾獲得五枚奧運金牌,是澳大利亞迄今的最高紀錄。
風土人情
盡管澳大利亞常常被描繪成一個以農村為主的國家,事實上,占主導地位的仍是市區(qū)的文化和大都會的生活方式,包括可以享受到的世界各地的美味佳肴。
澳大利亞人喜歡喝啤酒,閑暇時光尤其是周末,許多人喜歡聯朋約友到酒吧飲酒談天、欣賞音樂,或者到公園燒烤游樂。澳大利亞的城市都給人開闊的感覺,有很多開闊的公園和綠地點綴其間。澳大利亞絕大多數的公園是免費的,公園連圍墻也沒有,四面八方都是進出公園的小徑。便利的交通也可以毫不費力地將人們帶入城市近郊的國家公園。
生活風俗
無拘無束是澳大利亞人的最好概括,澳大利亞有特別濃厚的自由和無拘無束的氣氛。人們日常互相直呼其名(只稱呼名,不稱呼姓),老板和員工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都如是。在兩大城市悉尼和墨爾本的市中心,平日中午常常可看見穿筆挺西服的白領人士或白領麗人和朋友同事聚在一起,坐在建筑物門前的臺階上吃簡單的午餐,如三明治或熱狗,白領人士坐在街上吃便當,同樣是現代化的大都市,同樣的場面在東京或香港這樣的地方是難以想象的。
娛樂活動
澳大利亞人熱愛戶外生活,例如:爬悉尼大橋,三百六十度飽覽悉尼港的壯麗景色。與海豚暢泳,參觀企鵝天堂,來澳大利亞看野生動物,騎駱駝漫步,騎馬、探險,各種精彩刺激的活動應有盡有。
澳大利亞人既有西方人的爽朗,又有東方人的矜持。他們興趣廣泛,喜歡體育運動,如沖浪、帆板、賽馬、釣魚、地滾球、澳式足球(Australianrulesfootball,俗稱footy)、板球(cricket)、橄欖球(rugby)、籃球(netball)及游泳等都有眾多的熱衷者。
社會科技
科技
澳大利亞常被描繪成一個以農村或農業(yè)為主的國家,有時給人偏僻或落后的印象,事實上這都是誤會,澳大利亞的科研技術全球領先,擁有很多足以自豪的科技成就,例如檢查懷孕婦女的超聲波成像技術、拯救過無數生命的西藥盤尼西林、現今全世界通用的飛行記錄儀黑匣子、以電為動力的心臟起搏器等等,都是澳大利亞科學家的發(fā)明。截至2012年年底,澳大利亞先后有十三位科學家獲得過諾貝爾獎。
1915年,澳大利亞科學家威廉·羅侖茲·布拉格(WilliamLawrenceBragg)和他的父親威廉·亨利·布拉格(WilliamHenryBragg)因使用X射線衍射研究晶體原子和分子結構方面所作的貢獻,共同獲得該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威廉·羅侖茲·布拉格出生于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在阿德萊德大學畢業(yè),獲得諾貝爾獎時年僅25歲,是歷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這一紀錄至今無人打破。而在同一個城市出生也在同一家大學畢業(yè)的澳大利亞醫(yī)學研究人員弗羅里(HowardFlorey)因對盤尼西林的應用研究,與英國的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Fleming)和錢恩(ErnestBorisChain)共同獲得1945年諾貝爾醫(yī)學獎。弗萊明發(fā)現青霉素之后,缺乏制成產品的技術,弗羅里和錢恩成功地把青霉素制成可以真正使用的藥物盤尼西林。
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第一個印刷和流通塑料鈔票(準確地說是聚合物鈔票)的國家,早在1988年就試驗流通塑料鈔票,澳元鈔票手感猶如塑料和紙的混合,用特殊的聚合物制成,防偽程度很高,即使火燒也只是變形但不損壞,平均流通壽命比傳統鈔票長五倍。澳大利亞對塑料鈔票技術的掌握是如此的成熟,以至于它為至少二十個國家和地區(qū)承印鈔票,包括文萊,智利,印度尼西亞,科威特,馬來西亞,墨西哥,尼泊爾,新西蘭,中國香港,加拿大,巴布亞新幾內亞,羅馬尼亞,西薩摩亞,新加坡,所羅門群島,斯里蘭卡,泰國和孟加拉國。
教育
澳大利亞中小學及職業(yè)學院由各州或領地的教育部負責管理,聯邦政府撥款資助,大學則由聯邦政府統一管理。凡澳大利亞的公民和永久居民,均享受免費的中小學教育。澳大利亞全國有42所大學及230多所專科技術學院。各學校的學歷文憑各州相互認可,澳大利亞的學歷資格被世界各國廣泛承認。
澳大利亞的教育具有世界一流的水準。這個人口前幾年才突破2000萬的國家,已先后有十三位科學家獲得過諾貝爾獎。所有的澳大利亞學校教育都是根據個體的需要、能力與興趣而設,使得每個學生都得以發(fā)揮其個人各方面的潛能,并能運用于各行各業(yè)。
澳大利亞教育系統可分為五大部分,分別是①中小學;②由技術與繼續(xù)教育學院(TAFE)構成的職業(yè)培訓系統;③為海外學生提供英語課程的英語補習學校(ELICOS);④開設商業(yè)、飯店管理、航空駕駛等職業(yè)課程的私立學校;⑤大學。
澳大利亞的教育體制大致承襲英國的系統,小學6年(即1-6年級);中學6年(7-12年級,不分初中高中);專科2-3年;大學3年。依據科系的不同,其修業(yè)年限也有差異,例如:文、商、理科3年,工科4年,法律4年或5年,醫(yī)科6年。一般要進入專科以上學校進修者,必須完成12年教育。澳大利亞學生在12年級畢業(yè)后若想繼續(xù)進修,可以有兩種選擇:第一,以實務課程為主的技術與繼續(xù)教育學院;第二,具有學術理論性質的大學課程。申請資格以12年級的畢業(yè)會考成績?yōu)橐罁?/p>
大學預科班課程:澳大利亞的大學預科課程是為全海外留學生設計的課程,為他們所報讀的大學本科學習作準備,本地居民是不需要進入預科班課程的。澳大利亞的大學預科班是為了幫助那些已經在自己國家完成12年級的高中教育,但是無法直接申請進入澳大利亞的大學的申請者,通常為期一年。
澳大利亞的大學水準極高,被英國泰晤士報評為全世界第三。著名高等院校有澳國立大學、堪培拉大學、墨爾本皇家理工學院、格里菲斯大學、墨爾本大學、悉尼大學、新南威爾士大學、莫那什大學、斯威本科技大學、新州理工學院等。
宗教
澳大利亞是一個宗教自由的國家,各種宗教信仰,包括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佛教等等在這個國家并存。根據2001年的人口普查,在澳大利亞存在的宗教信仰約100種之多。根據澳大利亞的平等機會法,任何人不會因是否有宗教信仰、或有何種宗教信仰而受到歧視。過去的二十年,澳大利亞信仰宗教的人數逐漸減少。2001年的普查數據顯示,25%左右的人沒有任何宗教信仰。圣公會教徒占總人口21%,羅馬天主教教徒占27%,其它基督教教派占21%,其他宗教信仰者占6%。
盡管有宗教信仰自由,教會還是滲透到澳大利亞社會的各個角落,影響力很大。
醫(yī)療
澳大利亞擁有完善的全民公費保健系統,名叫國民保健(Medicare),創(chuàng)辦于1984年,澳大利亞國民每年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醫(yī)療保健系統的總排名(2009年),澳大利亞名列全球各國第12位。澳大利亞公民和永久居民都可以在全國的公立醫(yī)療機構享受免費的醫(yī)療服務,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資料顯示,在2006年至2010年的世界各國人口預期壽命排名中澳大利亞以平均壽命81.2歲排在世界各國第五位。
環(huán)境
澳大利亞已與歐盟達成協議,同意對接雙方的碳排放交易體系。按照該協議,雙方的碳排放交易體系將于2015年7月1日開始對接,澳大利亞的碳排放價格將與歐盟一致;2018年7月1日前徹底完成對接,即雙方互認碳排放份額。澳大利亞政府曾自2012年7月1日開始施行的碳稅政策,澳大利亞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500家企業(yè)在2012年至2013年為每噸二氧化碳排放支付23澳元(約合23.9美元),2013年9月新政府和新總理上臺之后,澳大利亞宣布取消碳稅。
地區(qū)特產
澳大利亞特產包括澳寶(澳大利亞特產寶石)、羊皮、牛皮、綿羊油、葡萄酒、紅酒、白酒、動物玩具、原住民藝術作品、藝術畫作等。
澳毛毛線和毛衣種類繁多,色彩各異,價錢適中。特別是羊皮做的皮襖或皮夾克,柔軟舒服,輕松暖和。羊毛毯,羊毛、也十分受來自較冷國家游客的喜愛。
西澳阿基勒出產的澳寶,色彩繁多,有黃白、褐色、綠、藍、紅、紫。阿基勒的粉紅色寶石馳名世界,價格不菲。
澳大利亞的手工藝品主要有藝術陶瓷、編織制品、玻璃藝術品、皮革制品、珠寶飾物等。在很多工藝品商店里有木制或金屬制的悉尼歌劇院,袋鼠、樹熊和鴯鹋等的模型,很有紀念意義。
澳大利亞土著工藝品集中表現了土著人在澳大利亞數萬年的歷史和文化。這些工藝品包括飛去來器、樹皮畫、布畫、木雕、木吹樂器等,這些商品在澳大利亞各大城市的旅游商店很容易買到。
旅游經濟
?
澳大利亞四面臨海,沙漠和半沙漠卻占全國面積的35%。在東部沿海有全世界最大的珊瑚礁——大堡礁。澳大利亞也是世界上養(yǎng)羊最多的國家,號稱是“騎在羊背上的國家”。走一趟澳洲,飽覽醉人的大自然美景,感受澳洲人的活力和閑適,讓您暫時擺脫喧囂的塵世生活,重拾清新自然的生活真諦。
大堡礁(GreatBarrierReef)
舉世聞名的澳大利亞大堡礁(英文:GreatBarrierReef),早在1981年就被列入“世界保護遺產”名錄。位于澳大利亞東北部珊瑚海的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它綿延2000多公里。這里不僅有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和珊瑚島,還棲息著400多種海洋軟體動物和1500多種魚類,其中很多是世界瀕危物種。美麗的凱恩斯是前往大堡礁的必經之路。
大堡礁有四百種活的珊瑚,顏色從一般的藍色、棕色到錯綜復雜、難以置信的粉紅及紫海扇,簡直是個五彩斑爛的神奇世界。可乘坐輪船到翡翠島進行浮潛、深淺等項目,也可以做半潛水船和玻璃船欣賞珊瑚、水母及小魚。
維多利亞大洋路(GreatOceanRoad)
懸崖,這里也是很多游客鐘愛的自然景致。一路沿海。
波浪巖(WaveRock)
澳大利亞的波浪巖并非是一個獨立的巖石,而是由連接北邊一百米的海頓巖及狀似河馬張口的河馬巖、駱駝巖等風化巖石串連而成。
昆士蘭熱帶雨林(RainforestinQueensland)
位于昆士蘭省東北部的昆士蘭熱帶雨林被描述為“最古老的世界”,該雨林已于197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自然保護區(qū)。
藍山國家公園(BlueMountainsNationalPark)
坐落在新南威爾士州境內的藍山國家公園,于2000年列入世界自然遺產。藍山全地區(qū)生長著龐大的原始叢林和亞熱帶雨林。
十二門徒
是由12塊自然形成的礁石組成,十分奇特,令人不禁驚嘆大自然的奇妙。可惜只能看見8座左右的礁石。
紅色巨巖-艾爾斯巖石(AyersRock或Uluru)
艾爾斯巖高達348公尺,圓周竟然達9.4公里,而群巖卡達族他則由36塊巖石所構成,占地3500多公頃土地,每塊巖石則平均高達500公尺,自古以來原住民將這兩塊巨大巖石視為祖先圣地,不容猥褻。
悉尼歌劇院(SydneyOperaHouse)
悉尼歌劇院是最能代表澳大利亞的建筑物,是悉尼與澳大利亞的地標。
菲利普島自然公園
到自然公園一游的最精彩活動,顯然是坐在夏地沙灘(SummerlandBeach)前的露天觀看和等候從海中歸返的企鵝隊伍游行的一幕。
藍山
澳大利亞旅游去藍山,位于悉尼西部,被稱為“叢林步行者的天堂”。因為漫山都是一種叫“尤加利”的桉樹在陽光下泛著藍光而得名。開車上山,先走鐵路,一種45°左右的滑車,幾分鐘便直下山底。再坐索道,一種順山勢緩慢上升的纜車,又重上山頂。然后走一段人行道,在雨林中漫步,感受當年礦工運煤的艱辛。最后選擇擁有透明車底的航線,懸浮于峽谷之間,俯瞰懸崖瀑布,遠眺“三姐妹峰”。同在藍山,由于每一次交通工具的選擇各異,便擁有了不一樣的感官體驗,所謂“遠近高低各不同”,正是這種意境。
阿爾巴尼亞共和國(2000.9.8) | 安哥拉共和國(1996.11.23) | 阿根廷共和國(1995.1.1) | 安提瓜和巴布達(1995.1.1) | 澳大利亞聯邦(1995.1.1) |
奧地利共和國(1995.1.1) | 巴林王國(1995.1.1) | 孟加拉人民共和國(1995.1.1) | 巴巴多斯共和國(1995.1.1) | 比利時王國(1995.1.1) |
伯利茲(1995.1.1) | 貝寧共和國(1996.2.26) | 博茨瓦納共和國(1995.1.1) | 博茨瓦納(1995.5.31) | 巴西聯邦共和國(1995.1.1) |
文萊達魯薩蘭國(1995.1.1) | 保加利亞共和國(1995.1.1) | 布基納法索(1995.6.3) | 布隆迪共和國(1995.7.23) | 喀麥隆共和國(1995.12.13) |
加拿大(1995.1.1) | 中非共和國(1995.5.31) | 乍得共和國(1996.10.19) | 智利(1995.1,1) | 中華人民共和國(2001.12.11) |
哥倫比亞(1995.4.30) | 剛果共和國(1997.3.27) | 科特迪瓦(1995.1.1) | 克羅地亞(2000.11.30) | 古巴(1995.4.20) |
塞浦路斯(1995.7.30) | 捷克(1995.1.1) | 剛果民主共和國(1997.1.1) | 丹麥(1995.1.1) | 吉布提(1995.5.31) |
多米尼克(1995.1.1) | 多米尼加(1995.1.1) | 厄瓜多爾(1996.1.21) | 埃及(1995.6.30) | 薩爾瓦多(1995.5.7) |
愛沙尼亞(1999.11.13) | 歐洲聯盟(1995.1.1) | 斐濟(1996.1.14) | 芬蘭(1995.1.1) | 法蘭西共和國(1995.1.1) |
加蓬(1995.1.1) | 岡比亞(1996.10.23) | 格魯吉亞(2000.6.14) | 德國(1995.1.1) | 加納(1995.1.1) |
希臘(1995.1.1) | 格林納達(1996.2.22) | 危地馬拉(1995.7.21) | 幾內亞比紹(1995.5.31) | 幾內亞(1995.10.25) |
圭亞那(1995.1.1) | 海地(1996.1.30) | 洪都拉斯(1995.1.1) | 匈牙利(1995.1.1) | 冰島(1995.1.1) |
印度(1995.1.1) | 印度尼西亞(1995.1.1) | 愛爾蘭(1995.1.1) | 意大利(1995.1.1) | 牙買加(1995.3.9) |
日本(1995.1.1) | 約旦(2000.4.11) | 肯尼亞(1995.1.1) | 韓國(1995.1.1) | 科威特(1995.1.1) |
吉爾吉斯斯坦(1998.12.20) | 拉脫維亞(1999.2.10) | 萊索托(1995.5.31) | 列支敦士登(1995.9.1) | 立陶宛(2001.5.31) |
盧森堡(1995.1.1) | 馬達加斯加(1995.11.17) | 馬拉維(1995.5.31) | 馬來西亞(1995.1.1) | 馬爾代夫(1995.5.31) |
馬里(1995.5.31) | 馬耳他(1995.1.1) | 毛里塔尼亞(1995.5.31) | 毛里求斯(1995.1.1) | 墨西哥(1995.1.1) |
摩爾多瓦共和國(2001.7.26) | 蒙古國(1997.1.29) | 摩洛哥(1995.1.1) | 莫桑比克(1995.8.26) | 緬甸(1995.1.1) |
納米比亞(1995.1.1) | 荷蘭(1995.1.1) | 新西蘭(1995.1.1) | 尼加拉瓜(1995.9.3) | 尼日爾(1996.12.13) |
尼日利亞(1995.1.1) | 挪威(1995.1.1) | 阿曼(2000.11.9) | 巴基斯坦(1995.1.1) | 巴拿馬(1997.9.6) |
巴布亞新幾內亞(1996.6.9) | 巴拉圭(1995.1.1) | 秘魯(1995.1.1) | 菲律賓(1995.1.1) | 波蘭(1995.7.1) |
葡萄牙(1995.1.1) | 卡塔爾(1996.1.13) | 羅馬尼亞(1995.1.1) | 盧旺達(1996.5.22) | 圣基茨和尼維斯(1996.2.21) |
圣盧西亞(1995.1.1) | 圣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1995.1.1) | 塞內加爾(1995.1.1) | 塞拉利昂(1995.7.26) | 斯洛伐克(1995.1.1) |
斯洛文尼亞(1995.7.30) | 南非(1995.1.1) | 西班牙(1995.1.1) | 斯威士蘭(1995.1.1) | 瑞典(1995.1.1) |
瑞士(1995.7.1) | 泰國(1995.1.1) | 多哥(1995.5.31) | 突尼斯(1995.3.29) | 土耳其(1995.3.26) |
烏干達(1995.1.1) | 英國(1995.1.1) | 美國(1995.1.1) | 烏拉圭(1995.1.1) | 委內瑞拉(1995.1.1) |
贊比亞共和國(1995.1.1) | 俄羅斯(2011.12.16) |
美國 | 英國 | 日本 | 法國 | 加拿大 |
意大利 | 俄羅斯 | 澳大利亞 | 德國 | 巴西 |
印度 | 韓國 | 中國 | 南非 | 阿根廷 |
土耳其 | 墨西哥 | 印度尼西亞 | 沙特阿拉伯 |
組織成員 | 澳大利亞聯邦 | 文萊達魯薩蘭國 | 加拿大 | 智利 |
香港(中國) | 印度尼西亞 | 日本 | 韓國 | |
馬來西亞 | 墨西哥合眾國 | 新西蘭 | 巴布亞新幾內亞 | |
秘魯 | 菲律賓共和國 | 俄羅斯 | 新加坡 | |
泰國 | 美國 | 越南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
臺北(中國) | ||||
觀察員 | 太平洋島國論壇 | 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 | 東南亞國家聯盟 |
亞洲 | 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 | 伊斯蘭堡(巴基斯坦) | 韓國首都:首爾 | 日本首都:東京 |
新加坡首都:新加坡 | 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 | 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 | 菲律賓首都:馬尼拉 | |
文萊首都:斯里巴加灣 | 東帝汶首都:帝力 | 老撾首都:萬象 | 泰國首都:曼谷 | |
緬甸首都:內比都 | 越南首都:河內 | 柬埔寨首都:金邊 | 孟加拉國首都:達卡 | |
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 | 不丹首都:廷布 | 印度首都:新德里 | 馬爾代夫首都:馬累 | |
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 | 科威特首都:科威特城 | 伊朗首都:德黑蘭 | 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 | |
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 | 也門首都:薩那 | 巴林首都:麥納麥 |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 | |
阿曼首都:馬斯喀特 | 阿富汗首都:喀布爾 | 卡塔爾首都:多哈 | 巴勒斯坦首都:耶路撒冷 | |
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 | 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 | 伊拉克首都:巴格達 | 約旦首都:安曼 | |
土耳其首都:安卡拉 | 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亞 | 蒙古首都:烏蘭巴托 | 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 | |
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 | 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 | 格魯吉亞首都:第比利斯 | 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 | |
土庫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 | 阿塞拜疆首都:巴庫 | 亞美尼亞首都:埃里溫 | 朝鮮首都:平壤 | |
歐洲 | 意大利首都:羅馬 | 法國首都:巴黎 | 英國首都:倫敦 | 德國首都:柏林 |
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 | 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 | 盧森堡首都:盧森堡市 | 瑞士首都:伯爾尼 | |
奧地利首都:維也納 | 愛爾蘭首都:都柏林 | 摩納哥首都:摩納哥 | 列支敦士登首都:瓦杜茲 | |
丹麥首都:哥本哈根 | 挪威首都:奧斯陸 | 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 | 芬蘭首都:赫爾辛基 | |
冰島首都:雷克雅維克 | 西班牙首都:馬德里 | 葡萄牙首都:里斯本 | 希臘首都:雅典 | |
梵蒂岡首都:梵蒂岡城 | 圣馬力諾首都:圣馬力諾 | 馬耳他首都:瓦萊塔 | 安道爾首都:安道爾城 | |
波蘭首都:華沙 | 愛沙尼亞首都:塔林 | 拉脫維亞首都:里加 | 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 | |
烏克蘭首都:基輔 | 捷克首都:布拉格 | 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 | 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發(fā) | |
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 | 摩爾多瓦首都:基希訥烏 | 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 | 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 | |
黑山共和國首都:波德戈里察 | 科索沃首都:普里什蒂納 | 波黑共和國首都:薩拉熱窩 | 馬其頓首都:斯科普里 | |
阿爾巴尼亞首都:地拉那 | 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 | 斯洛文尼亞首都:盧布爾雅那 | 克羅地亞首都:薩格勒布 | |
俄羅斯首都:莫斯科 | ||||
非洲 | 南非共和國首都:比勒陀利亞 | 馬達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 | 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 | 中非首都:班吉 |
蘇丹首都:喀土穆 | 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 | 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市 | 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 | |
摩洛哥首都:拉巴特 | 尼日利亞首都:阿布賈 | 科特迪瓦首都:亞穆蘇克羅 | 利比里亞首都:蒙羅維亞 | |
加納首都:阿克拉 | 馬里首都:巴馬科 | 多哥首都:洛美 | 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 | |
肯尼亞首都:內羅畢 | 喀麥隆首都:雅溫得 | 坦桑尼亞首都:多多瑪 | 贊比亞首都:盧薩卡 | |
安哥拉首都:羅安達 | 吉布提首都:吉布提市 | 尼日爾首都:尼亞美 | 貝寧首都:波多諾伏 | |
毛里塔尼亞首都:努瓦克肖特 | 加蓬首都:利伯維爾 | 幾內亞首都:科納克里 | 岡比亞首都:班珠爾 | |
博茨瓦納首都:哈博羅內 | 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 | 盧旺達首都:基加利 | 布隆迪首都:布瓊布拉 | |
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 | 厄立特里亞首都:阿斯馬拉 | 幾內亞比紹首都:比紹 | 津巴布韋首都:哈拉雷 | |
斯威士蘭首都:姆巴巴內 | 萊索托首都:馬塞盧 | 塞舌爾首都:維多利亞 | 莫桑比克首都:馬普托 | |
赤道幾內亞首都:馬拉博 | 科摩羅首都:莫羅尼 | 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 | 佛得角首都:普拉亞 | |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首都:圣多美 | 布基納法索首都:瓦加杜古 | 烏干達首都:坎帕拉 | 納米比亞首都:溫得和克 | |
馬拉維首都:利隆圭 | 埃及首都:開羅 | 乍得首都:恩賈梅納 | 剛果共和國首都:布拉柴維爾 | |
剛果民主共和國首都:金沙薩 | 南蘇丹共和國首都:朱巴 | |||
北美洲 | 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 | 美國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qū) | 巴哈馬首都:拿騷 | 伯利茲首都:貝爾莫潘 |
巴巴多斯首都:布里奇敦 | 加拿大首都:渥太華 | 哥斯達黎加共和國首都:圣何塞 | 古巴首都:哈瓦那 | |
薩爾瓦多首都:圣薩爾瓦多 | 格林納達首都:圣喬治 | 危地馬拉首都:危地馬拉城 | 洪都拉斯首都:特古西加爾巴 | |
海地首都:太子港 | 牙買加首都:金斯敦 | 圣盧西亞首都:卡斯特里 | 尼加拉瓜首都:馬那瓜 | |
巴拿馬首都:巴拿馬城 | 多米尼加首都:圣多明各 | 多米尼克首都:羅索 | 圣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首都:金斯敦 | |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首都:西班牙港 | 安提瓜和巴布達首都:圣約翰 | 圣基茨和尼維斯首都:巴斯特爾 | 波多黎各首都:圣胡安 | |
南美洲 | 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 | 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 | 圭亞那首都:喬治敦 | 蘇里南首都:帕拉馬里博 |
厄瓜多爾首都:基多 | 秘魯首都:利馬 | 巴西首都:巴西利亞 | 玻利維亞首都:蘇克雷 | |
智利首都:圣地亞哥 | 巴拉圭首都:亞松森 | 烏拉圭首都:蒙得維的亞 | 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 | |
法屬圭亞那首都:卡宴 | ||||
大洋洲 | 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 | 帕勞首都:梅萊凱奧克 | 密克羅尼西亞首都:帕利基爾 | 馬紹爾群島首都:馬朱羅 |
基里巴斯首都:塔拉瓦 | 瑙魯 | 巴布亞新幾內亞首都:莫爾茲比港 | 所羅門群島首都:霍尼亞拉 | |
瓦努阿圖首都:維拉港 | 斐濟首都:蘇瓦 | 圖瓦盧首都:富納富提 | 薩摩亞首都:阿皮亞 | |
湯加首都:努庫阿洛法 | 新西蘭首都:惠靈頓 |
協約國 | 美國 | 比利時 | 大英帝國 | 澳大利亞 |
加拿大 | 印度 | 紐芬蘭 | 新西蘭 | |
南非共和國 | 英國 | 法國 | 意大利王國 | |
葡萄牙 | 中國 | |||
同盟國 | 德意志帝國 | 奧匈帝國 | 奧斯曼帝國 | 保加利亞 |
協約國 | 尼古拉二世 | 尼古拉大公 | 亞歷克西·布魯西洛夫 | 雷蒙·普恩加萊 |
喬治·克列孟梭 | 約瑟夫·霞飛 | 羅貝爾·尼維爾 | 費迪南德·福煦 | |
亨利·菲利浦·貝當 | 約瑟夫·畢蘇斯基 | 戴維·勞合·喬治 | 道格拉斯·黑格 | |
約翰·杰利科 | 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 | 盧吉·卡多納 | 伍德羅·威爾遜 | |
約翰·約瑟夫·潘興 | ||||
同盟國 | 弗蘭茨·約瑟夫一世 | 弗朗茲·康拉德·馮·赫岑多夫 | 威廉二世 | 埃里希·馮·法金漢 |
保羅·馮·興登堡 | 埃里希·馮·魯登道夫 | 穆罕默德五世 | 穆斯塔法·凱末爾 | |
斐迪南一世 | ||||
1914 | 列日戰(zhàn)役 | 坦南堡戰(zhàn)役 | 入侵塞爾維亞 | 馬恩河會戰(zhàn) |
阿拉斯戰(zhàn)役 | 薩利卡米斯戰(zhàn)役 | 青島戰(zhàn)役 | ||
1915 | 美索不達米亞戰(zhàn)役 | 加里波利之戰(zhàn) | 意大利戰(zhàn)役 | |
1916 | 凡爾登戰(zhàn)役 | 索姆河會戰(zhàn) | 日德蘭海戰(zhàn) | 勃魯西洛夫攻勢 |
羅馬尼亞戰(zhàn)役 | 阿拉伯大起義 | |||
1917 | 維米嶺戰(zhàn)役 | 巴雪戴爾戰(zhàn)役 | 奪取巴格達 | 巴勒斯坦戰(zhàn)役 |
1918 | 春季攻勢 | 百日攻勢 | 默茲-阿貢尼攻勢 | |
戰(zhàn)前沖突 | 墨西哥革命 | 意土戰(zhàn)爭 | 第一次巴爾干戰(zhàn)爭 | 第二次巴爾干戰(zhàn)爭 |
戰(zhàn)爭序幕 | 薩拉熱窩事件 | 七月最后通牒 | ||
其他事件 | 康邊停戰(zhàn)協定 | 蒙德羅斯停戰(zhàn)協定 | 南非馬利茲叛變 | 復活節(jié)起義 |
十月革命 | 蘇俄內戰(zhàn) | 芬蘭內戰(zhàn) | 俄國北部戰(zhàn)役 | |
大波蘭起義 | 波蘇戰(zhàn)爭 | 希土戰(zhàn)爭 | 愛爾蘭內戰(zhàn) |
主權國家 | 澳大利亞 | 巴布亞新幾內亞 | 斐濟 | 基里巴斯 |
庫克群島 | 馬紹爾群島 |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 瑙魯 | |
紐埃 | 帕勞 | 薩摩亞 | 所羅門群島 | |
湯加 | 圖瓦盧 | 瓦努阿圖 | 新西蘭 | |
海外屬地與其他特殊政區(qū) | 北馬里亞納群島 | 法屬波利尼西亞 | 關島 | 美屬薩摩亞 |
皮特凱恩 | 托克勞 | 查塔姆群島 | 三王群島 | |
瓦利斯和富圖納 | 新喀里多尼亞 | 克馬德克群島 | 夏威夷 | |
中途島 | 復活節(jié)島 |
亞洲 | 阿富汗 | 阿聯酋 | 阿曼 | 阿塞拜疆 |
巴基斯坦 | 巴勒斯坦 | 巴林 | 朝鮮 | |
韓國 | 東帝汶 | 菲律賓 | 格魯吉亞 | |
哈薩克斯坦 | 吉爾吉斯 | 柬埔寨 | 卡塔爾 | |
科威特 | 老撾 | 黎巴嫩 | 馬爾代夫 | |
馬來西亞 | 蒙古 | 孟加拉國 | 緬甸 | |
尼泊爾 | 日本 | 沙特阿拉伯 | 斯里蘭卡 | |
塔吉克斯坦 | 泰國 | 土耳其 | 土庫曼斯坦 | |
文萊 | 烏茲別克斯坦 | 新加坡 | 敘利亞 | |
亞美尼亞 | 也門 | 伊拉克 | 伊朗 | |
以色列 | 印度 | 印尼 | 約旦 | |
越南 | ||||
歐洲 | 阿爾巴尼亞 | 愛爾蘭 | 安道爾 | 奧地利 |
白俄羅斯 | 保加利亞 | 比利時 | 冰島 | |
波蘭 | 波黑 | 丹麥 | 德國 | |
俄羅斯 | 法國 | 芬蘭 | 格魯吉亞 | |
荷蘭 | 黑山 | 捷克 | 克羅地亞 | |
拉脫維亞 | 立陶宛 | 列支敦士登 | 盧森堡 | |
羅馬尼亞 | 馬耳他 | 馬其頓 | 摩爾多瓦 | |
摩納哥 | 挪威 | 葡萄牙 | 瑞典 | |
瑞士 | 塞爾維亞 | 圣馬力諾 | 圣座 | |
斯洛伐克 | 斯洛文尼亞 | 烏克蘭 | 西班牙 | |
希臘 | 匈牙利 | 意大利 | 英國 | |
美洲 | 阿根廷 | 安提瓜和巴布達 | 巴巴多斯 | 巴哈馬 |
巴拉圭 | 巴拿馬 | 巴西 | 秘魯 | |
玻利維亞 | 伯利茲 | 多米尼加 | 多米尼克 | |
厄瓜多爾 | 哥倫比亞 | 哥斯達黎加 | 格林納達 | |
圭亞那 | 古巴 | 海地 | 洪都拉斯 | |
加拿大 | 美國 | 墨西哥 | 尼加拉瓜 | |
薩爾瓦多 | 圣基茨和尼維斯 | 圣盧西亞 | 圣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 |
蘇里南 |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 危地馬拉 | 委內瑞拉 | |
烏拉圭 | 牙買加 | 智利 | ||
非洲 | 阿爾及利亞 | 埃及 | 埃塞俄比亞 | 安哥拉 |
貝寧 | 博茨瓦納 | 布基納法索 | 布隆迪 | |
赤道幾內亞 | 多哥 | 厄立特里亞 | 佛得角 | |
岡比亞 | 剛果共和國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吉布提 | |
幾內亞 | 幾內亞比紹 | 加納 | 加蓬 | |
津巴布韋 | 喀麥隆 | 科摩羅 | 科特迪瓦 | |
肯尼亞 | 萊索托 | 利比里亞 | 利比亞 | |
盧旺達 | 馬達加斯加 | 馬拉維 | 馬里 | |
毛里求斯 | 毛里塔尼亞 | 摩洛哥 | 莫桑比克 | |
納米比亞 | 南非 | 南蘇丹 | 尼日爾 | |
尼日利亞 | 塞拉利昂 | 塞內加爾 | 塞舌爾 | |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 斯威士蘭 | 蘇丹 | 索馬里 | |
坦桑尼亞 | 突尼斯 | 烏干達 | 贊比亞 | |
乍得 | 中非 | |||
大洋洲 | 澳大利亞 | 巴布亞新幾內亞 | 斐濟 | 基里巴斯 |
庫克群島 | 馬紹爾群島 | 密克羅尼西亞 | 瑙魯 | |
紐埃 | 帕勞 | 薩摩亞 | 所羅門群島 | |
湯加 | 圖瓦盧 | 瓦努阿圖 | 新西蘭 | |
國際組織 | 聯合國 | 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和瑞士其他國際組織 | 維也納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 | 聯合國亞太經社委員會 |
聯合國人類住區(qū)規(guī)劃署 | 聯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 | 聯合國糧農機構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 |
歐盟 | 東盟 | 阿盟 | 非盟 | |
美洲國家組織 | 世界貿易組織 | 國際海底管理局 | 國際民用航空組織理事會 | |
禁止化學武器組織 | 國際聯盟 | |||
常設外交代表 | 中國政府非洲事務特別代表 | 中國政府中東問題特使 | 中國政府朝鮮半島事務特別代表 | 中國外交部朝鮮半島事務大使 |
中國外交部氣候變化談判特別代表 | 中葡聯合聯絡小組中方首席代表 |
州 | 新南威爾士州 | 昆士蘭州 | 南澳大利亞州 | 塔斯馬尼亞州 |
維多利亞州 | 西澳大利亞州 | |||
領地 | 澳大利亞首都領地 | 北領地 |
免責聲明:本站詞條系由網友創(chuàng)建、編輯和維護,內容僅供參考。
以上內容均為商業(yè)內容展示,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yè)問題解決服務,
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的專業(yè)人士。
如您發(fā)現詞條內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948026894@qq.com 與我們聯系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