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保護范圍
蜀繡產地范圍為四川省成都市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原料質量要求
1. 絲線質量要求:桑蠶絲線用傳統工藝染色,以本地菜子油固色,再根據圖案的不同需要把一根絲線劈成1/2、1/4、1/8、1/16乃至更細。繡線質量應符合相關產品標準規定。
2. 底料質量要求:優質真絲軟緞、軟質白畫布、蜀錦等,能滿足刺繡和裝裱的相關性能要求,并符合國家質量技術要求。
二、畫面要求
1. 刺繡圖案:健康并具有美感。
2. 不得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合法圖案。
3. 刺繡內容:以繪畫類、攝影類、書法類及其他美術作品。主要表現為動物類素材、植物類素材、人物故事類素材、自然類素材、建筑類素材、器物類素材、文字類素材、幾何類素材等。
4. 日用品刺繡部分的畫面占繡品主體表達面不少于40%。
三、工藝要求
以純手工傳統工藝設計、勾稿、上繃、配線、刺繡、裝裱(縫紉等后加工)、檢驗等工藝程序進行生產。
四、針法要求
采用蜀繡傳統122種針法。分繡點和線條的針法、繡平面的針法、摻色和色的針法、車擰針類、覆蓋針類、纏繞針類、釘線類、施針類、拴針、補繡類、錦紋針類的針法等十二大類針法。
1. 繡點和線條類:以很細的線跡形成點子,常用于點綴花蕊等紋樣的繡法。
2. 繡平面類:以鋪針、蓋針、參針、暈針等針法來繡平面的繡法。
3. 摻色和色類:是指在一個顏色的繡面里摻入另一個顏色以形成顏色過渡的繡法。
4. 車擰針類:是一種利用"旋"、"轉"運針的方法來表達圓、曲線、曲面等彎曲形態的針法。
5. 覆蓋針類:用于繡人物臉、手等表現皮膚的暈色的繡法。
6. 纏繞針類:是一種針線相繞、結環成繡的繡法。
7. 釘線類:是指使用較粗的繡線在布面上盤出圖案,再另外用細線使用短平針將其垂直固定的繡法。
8. 施針類:是指施加于其他針法之上的針法,是高檔裝飾畫繡中常用的針法。
9. 鱗甲繡法類:是繡鱗、羽類的針法。
10. 拴針類:是用來固結繡線的針法。
11. 補繡類:是把已繡好的繡片縫綴在底布上的一種繡法。
12. 錦紋針類:是指模仿織錦的紋樣和紗線肌理來表現花型的一種繡法。
各種針法要根據畫面要求應物施針,針腳整齊、線片光亮、緊密柔和、車擰到家。
五、后加工要求
1. 工藝品裝裱:
(1)軟裱:將繡片用真絲錦綾裝裱,圖案清晰、質感好、無氣泡,不脫殼,不斷裂,角度準確,絲縷直,紋樣正,通幅整齊。
(2)硬裱:將繡片貼在底板或玻璃上,裝裱時要去污、清晰,繡面繃平、整潔、無漿跡、無臟斑。鏡框、鏡架規格正確,油漆光亮、木質表層無傷痕、斑節。
2. 日用品后加工:將繡片或繡品經縫紉、熨燙等方法進行后加工處理,并符合相關紡織品質量要求。
六、質量特色
1. 產品所用絲線光澤豐富細膩,顏色飽滿持久,具有韌性。所用繡底真絲輕薄而不變形,不易崩壞。繡品圖案典雅、細致、有絲線的柔和和光澤,所繡作品針腳整齊、線片光亮、緊密柔和、車擰到家,有靈氣、不呆板,區別于機繡。作品具有不腐,不蛀,不褪色的特點。
2. 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專用標志使用
蜀繡產地范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四川省成都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的申請,經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國家質檢總局核準后予以公告。蜀繡的法定檢測機構由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
蘇繡 | 粵繡 | 蜀繡 | 湘繡 |
瀕危狀態
蜀繡是一門純傳統手工藝,整個制作過程沒有半點非手工成份。這門藝術從古至今經歷了起步、發展、興盛到如今逐漸瀕危的過程。在民族工業很不發達的舊中國,學刺繡的人特別多,清末時巴蜀兩地超過千人,解放前夕成都地區就有三千多人,到今天整個從事刺繡的人員不到一百人。解放前一個繡花工要學6年才能出師獨立制作蜀繡作品,因此只招15歲以下的學徒。一根繡花針的重量僅二克,稱得上最輕的勞動工具,但這根針的份量并不輕,繡工要通過它把上百種針法和無數色彩的線,在一張薄如珠絲的紗面上表達出風情萬種和詩情畫意,加之學刺繡單調枯燥,現在的年青人大都不愿學,即便在就業壓力很大的今天,能招一批學工進廠,不到一年厭學的人會走一半,三年后技能差的再淘汰一半,最后能學成并且技藝好的不到10%,能繡“三異繡”的大概有5%,蜀繡的后繼乏人,有客觀和主觀兩方面的原因。隨著就業門類的增多,選擇蜀繡這個行業的人會更少。蜀繡工人工資低、工作費心、費時、費視力。吃年輕飯,職工多半有職業病(頸椎骨質增生)。如今蜀繡廠內從事蜀繡的老藝人僅存六位,都已80歲高齡,廠內在冊職工122人,在崗職工68人,在崗繡工僅有15人,繡工平均年齡38歲。蜀繡后繼無人是蜀繡最嚴重的瀕危狀況,特別是“三異繡”人才的潰乏。在經濟和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蜀繡傳統技藝和上百種針法是任何機器都無法取代的。保護和拯救蜀繡傳統技藝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