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武術
武當武術,流行于湖北省十堰市的武術流派,因張三豐創建于武當山而得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武當武術具有鮮明的道家文化特征,是武功和養生方法的天然結合體,既具有深厚的傳統武術文化底蘊,又含有精湛的科學道理。太極拳強調"先以心使身"而后再以"身從心",形意拳講究"用意不用力,意到氣到,氣到力達",八卦掌要求走轉圈"化意念足",這些都體現了道家"包藏至道"以達"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健身宗旨,符合把形體訓練與心理訓練相結合的內養外練的運動觀念。 武當武術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完整,它以"宇宙整體觀""天人合一觀"為宗旨,以"厚德載物""道法自然"為原則,以"動靜結合""內外兼修"為方法,形成諸多各具特色的拳功劍法,既有功理和功法,也有套路操作和主旨要領,這些都集中體現在張三豐的《太極拳總論》、《太極拳歌》和《太極拳十三式》三部著作之中。
2007年6月5日,武當武術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遺編號Ⅵ-8。
歷史淵源
關于武當武術起源有多重說法,其中一種說法出自明末清初黃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銘》,據文中記載,北宋末年,武當山道士張三豐應詔入京,途中他遇到百余人的賊匪,夜晚夢中三清神尊教授他拳法,第二天張三豐用夢中所學拳法獨自一人將賊人盡數消滅。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種說法,相傳張三豐原是少林弟子,他精通少林五拳,后將該拳法與棉長拳結合到一起加以改進,形成了與少林武術不同的更偏重于防衛的內家功夫。少林拳以外功見長,攻擊性強,但經張三豐改進后的拳法則注重內功的修煉,防守性更強。張三豐經過十年的苦心鉆研,功成后創立了武當派。此后,武當武術逐漸被人所知,繼而又出現了一些支派,比如太極、形意和八卦等。
明代時武當武術進入鼎盛時期,這一時期得以高速發展起來,武當派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中形成的。據傳,將武當武術發揚光大的是明代溫州人張松溪,他生于1506年,卒于1620年。雖然在他之前,陜西人王宗和溫州人陳州同的內家拳已略有名氣,但真正將內家拳發展和壯大起來的卻是張松溪。他早年習得了內家拳法,并在其基礎上吸收了峨眉武術的精華,創立了武當松溪派。當年有一個傳說,少林僧人聽聞武當張松溪的武功高強,便來到武當山一較高下。其中一名僧人首先挑戰張松溪,面對挑戰,張松溪道長仍然安靜地坐著,袖手相對,沒有任何動作。少林僧躍身騰空施展連環腿,當攻勢將至的一刻,張松溪稍稍側了下身,抬手輕輕拖帶,少林僧人便猛地被擊出窗外。武當武術因此聲名遠播,很多人前來武當山習武。
武當派此后又出現了很多高手,如葉繼美、吳昆山、周云泉、單思南、陣貞石、孫繼嗟、李天目、徐岱岳、余時仲,吳七郎、陳茂宏、盧紹歧、董扶輿、夏枝溪、柴元明、姚石門、僧耳、僧尾等。
武術特色
武術種類
武當山內家功夫自成一派,經歷代積累和發展,已形成較多種類,可歸納為拳法類、器械類、功法類和暗器類等。武當武術是武當地域拳種的一個群稱。
拳法類
武當拳術有武當純陽拳、太乙五行拳、簡化武當拳、武當太乙逍遙掌、松溪短打、太極長拳、武當霹靂掌、閃電紅陽掌法、八卦吸魂掌、武當乾坤鐵掌功、武當天是掌、陰陽五行追魂手、武當分筋錯骨纏龍手、兩儀點穴術、武當五行重手法、黃泥陰手掌、武當太乙綿掌、武當太乙逍遙掌、武當陰陽八卦掌、武當密傳太極拳、武當純陽拳、武當葉家拳、張三豐原式太極拳、三十六陰陽手、魚門六合拳、武當太和拳、游身八卦掌、云房太極拳、九州棍、武當神功太極拳、四合一太極拳、龍形八卦掌、混元掌和十八式太極拳等。
武當八卦掌是一種把攻防招術和導引方法融合于繞圓走轉之中的拳術。后世傳習者多以轉掌的走圈似循八個方位的連線。武當八卦掌以站樁和行步為基本功,以繞圓走圈為基本運動形式。走轉的足跡路線分為走陰陽魚、走八卦圖、走九宮等,它充分發揮掌的優勢,以掌代拳施捶打之能,以掌代勾行拔擄之巧,形成了該掌系手法幾乎全是掌法的特點。八卦掌不僅是一門技擊術,也是一門健身術。
器械類
武術武術器械套路有武當劍、夜行刀、太乙拂塵、松溪小花劍套路、武當純陽劍、武當玄武棍、武當醉八仙劍、武當丹劍、虎尾鞭、形意刀、武當蛇形劍、春秋大刀、雙刀、八卦刀、葦棍、雙刀、九子尋母劍、武當八卦太極劍、武當丹派劍術、醉八仙劍、玄武棍、丹劍、太極劍、太極槍、八卦滾手刀、松溪棍等。還有雙人扎桿(十三槍)訓練、三合劍對練和八卦轉刀對練等。
武當劍乃武當門派嫡傳之武當山護山劍。武當劍有單劍、對劍和散劍等。其用法是由抽、帶、提、格、擊、刺、點、崩、攪、洗、壓、截、劈十三勢應用變化而成。武當劍講究太極腰八卦步,有天地人三盤姿勢和動作。劍法體用結合,姿勢優美明快,以洗練取勝。武當劍擊刺翻飛、夭矯活潑、劍無成法,因敵變幻,虛實互用,端倪莫測。
功法類
武當功法類有武當明目功、武當活血功、鐵布衫功法、武當太乙五行神功、武當七陰七陽追魂手、武當神功二指禪、武當粘衣十八跌、五行養生秘功、易經運身功、武當自然外氣功、武當太陰神功、武當大力鷹爪功、寒暑鐵布衣功、武當太乙雷掌功、松溪童子功、武當輕功、武當地龍功、九龍獅子功、武當玄真功和武當乾坤鐵掌功等,武當武術的陣法有九宮八卦陣、三才劍陣等。
暗器
武當暗器有繩鏢、脫手鏢、單筒袖箭、梅花袖箭、流星錘、柳葉飛刀、石、飛爪、飛叉、飛饒、擲箭、飛刺、狼牙錘、鐵蟾蛛、金錢鏢、鐵橄欖和鉤等。
武術體系
武當武術以道教哲學和道教理論為指導,結合道教醫學、易學、內丹養生學等人體科學共性及規律,把武術技擊與健身強體融為一體, 形成講究人體經絡穴位,注重練好堅實內功根基,由內氣練人而達到外強的內外統一的功夫, 以氣發力,借力打力,擅長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具有剛柔相濟、避實就虛、靈活圓轉等"內家派"特點。
武當武術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完整,它以"宇宙整體觀""天人合一觀"為宗旨,以"厚德載物""道法自然" 為原則,以"動靜結合""內外兼修"為方法,形成諸多各具特色的拳功劍法,既有功理和功法,也有套路操作和主旨要領,這些都集中體現在張三豐的《太極拳總論》《太極拳歌》和《太極拳十三式》三大經典之中。
養生原則
武當武術以養生為原則。比如,武當內家拳,無論劍法、拳法,其一招一式都是最合理地對人進行生理心理的調節,有舒筋活絡、補血調氣、滋養五臟、陶冶身心之妙益。即使在技擊中,也不能違背養生的原則,所用方法為"以四兩撥千斤"、"借力打人"。所以說,凡是武當武術,必須具有養生功用。
具體講,武當武術在實踐中極其重視人體精、氣、神的修煉,講求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來虛。寵以三調(調心、調息、調身)貫徹始終,處處不違背醫學衛生原理。無論在何種功法上,對外強調手、眼、身、法、步的訓練,對內則強調精、神、氣、力、功,內與外兩個方面都堅持中、正、平、圓、松、靜、柔、活兼修,注重陰陽變換,圓弧扭絲,動靜結合,柔中含剛,建立起"以丹田運化修煉為核心,以經絡氣血津液暢通為先導,以提高性腺系統功能為重點"的有序化程序。其修持到一定層次,一方面增強了人的生命活力,取得祛病益壽之效,另一方面,又以人的生理特征的合理運用,發揮出意想不到的防身御敵技擊效果,表現了張三豐"欲令天下豪杰延年益壽,不圖技擊之末學"的真實效用。張三豐所說的"天下英雄豪杰"并不只是對武林中人的一種稱呼,實是褒稱天下百姓,包含的是濟人救世之心。
文化特征
從武當道教文化母體中所產生的武當武術剛柔相濟,動靜結合,動若行云流水的獨特風格,給人以美的享受,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后發先制,四兩撥千斤的技擊特點,包含了人生的處事哲學。
武當武術具有鮮明的道家文化特征,是武功和養生方法的天然結合體,既具有深厚的傳統武術文化底蘊,又含有精湛的科學道理。太極拳法,并非是指目前所見單純的太極拳套路,而是由兩儀、太極、無極、三種不同層次的拳術、功法組合而成的一套由外至內,由動至靜,從初級到高級,動靜結合,內外兼修完整的修練功法。太極拳強調"先以心使身"而后再以"身從心",形意拳講究"用意不用力,意到氣到,氣到力達",八卦掌要求走轉圈"化意念足",這些都體現了道家"包藏至道"以達"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健身宗旨,符合把形體訓練與心理訓練相結合的內養外練的運動觀念。
道德觀念
武當武術的門風,是指武當武術門派的傳人一代一代要遵循的開派祖師的訓誡。當年張三豐究竟制定了哪些訓誡不得而知,但從道教的戒律和民間武當內家拳派傳承的戒律來看,條款、內容雖各有不同,但基本原則是統一的,即作為一個武當武術的繼承人,必須"克己復禮",遵守公共道德。可以看出,在張三豐之后的武當武術發展中,各個掌門人皆根據不同歷史時代、環境等客觀情況提出不同的訓誡。
比如,道教門中就有多種訓誡。如"三戒":皈依戒(全身心向道),皈神戒(信奉三十六部尊經),皈命戒(聽從玄教大法師,即生命的生存行為皆由導師指引)如"五戒":第一不得殺生,第二不得吃葷喝酒(包括辛辣暴味的蔬菜也不能食用),第三不得口是心非,第四不得偷盜,第五不得邪淫。如"八戒":一不得殺生,二不得淫欲,三不得偷盜,四不得妄語,五不得醉狂,六不得華眠(睡舒適豪華床鋪),七不得搽脂抹粉,八不得執迷歌舞。如"十戒":一戒違戾父母師長反逆不孝,二戒殺生屠害割截物命,戒叛逆君王謀害家國,四戒淫亂骨親及其他婦女,五戒毀謗道法輕泄經文,六戒污慢靜壇單衣裸露,七戒欺凌孤貧奪人財物,八戒裸露三光厭棄老病,九戒耽性狂酒惡語粗言,十戒兇豪自任自作威利其他還流傳有十二戒、二十七戒、一百八十戒等,最多者戒律達1200多條。徒弟犯戒者,當然不能傳其衣缽。不僅如此,犯戒者輕者受斥責、罰跪,重者則杖革或驅逐出山。還有在道教監獄服刑的。明代以來,武當山設有道教監獄,地點就在當代的元和觀。
傳承保護
傳承現狀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武當武術的傳承也出現了一些障礙。首先,武當武術早期受道教"隱秘單傳"思想束縛,傳播面窄;其次,現在的一些傳人大都年事已高,且散居全國各地,挖掘利用武當武術資源受到限制;再次,武當武術理論研究工作不夠,其文化意義有待深入挖掘。
傳承人物
趙劍英,女,漢族,湖北丹江口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武當武術代表性傳承人,武當山道教武術總教練,武當山劍英國術館館長。1926年9月生,自幼生活在湖北武當山腳下。受當地武當武術的熏陶,6歲開始便跟隨大哥的朋友學一些大洪拳、小洪拳等民間武術。1980年,54歲的趙劍英代表湖北隊參加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時,認識了浙江代表隊的金子張,并拜其為師,成為武當武術全真龍門派第十七代弟子,2011年去世。
保護措施
學術研究成果
1978年以后,"武當拳法源流、拳系及內容研究"被列入原國家體委的第一個武術科研課題。
1982年全國武術工作座談會舉行后,散在各地的武當派各門拳種拳法被逐步挖掘出來。湖北省率先挖掘岀拳種8門,后來搜集到各地挖掘整理的武當派拳種功法30多門。有關部門還成立了武當山武當拳法研究會,出版了《武當》雜志。
截至2003年,湖北省和十堰市體育局、武漢體育學院、《武當》雜志社等單位和武當武術熱心者,采取史料考證、調查探訪、討論辨析等方法,并通過武當功理功法研討會、武當文化武術節、廣泛召開武術專家、學者和武當民間老拳師座談會等多形式、多渠道的挖掘,查閱了有關史料近萬冊,筆錄碑托數百件,先后已搜集整理出隱于民間瀕臨失傳的武當古拳法、功法、套路及養生秘訣等有關史料1000余萬字,已確認武當武術100多個門派和500多種拳譜。
武術館
1996年,武當山劍英國術館建館,該館以"弘揚武當武術,強身健身養生"為辦學方針,是市武術協會的中樞機構,2009年獲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當武術傳承基地稱號,是湖北函授大學、鄖陽師專體育系武術文化教學基地,集教學、培訓、演出、交流、營銷為一體,提供食宿服務。
截至2003年,十堰市先后辦起20多所武術館校,先后培訓海內外學員1萬多人,為培養武術人才推進全民健身作出了積極有益的貢獻。與此同時,全市先后組織武當武術交流、表演團有600余人次,走訪了東南亞、歐美等地區的20多國家和中國國內20多個城市。
武術協會
2003年3月,湖北十堰市武當武術協會成立。
2014年12月,武當武術協會天津分會成立。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1987年6月,武當山舉行擂臺賽,來自9省20多個武術代表隊的160名武林好手登臺獻技,觀眾達15萬人次。
1991年11月中國湖北武當文化節在武當山舉行,在群眾中產生了良好影響。
2017年7月26日晚8時,2017俄羅斯國際軍樂節在紅場隆重開幕,中國代表團作為外國代表團壓軸出場,展示武當武術。
2017年8月,武當功夫入駐上海大世界展演。
2018年2月15日晚,武術節目《雙雄會》登上央視春晚,這是武當武術央視在春晚舞臺上首次亮相。
瀕危狀態
隨著歷史的推移,社會的發展,武當武術的傳承與推廣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首先,武當武術早期受道教“隱秘單傳”思想的束縛,傳播面窄。其次許多武當武術傳人年歲已高,且散居全國各地,不利于武術資源的挖整、利用。第三、武當武術挖掘整理及理論研究工作薄弱,制約了發展的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