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
摘要:無駕駛員或駕駛(控制)員不在機內的飛機。又稱無人駕駛飛機、無人駕駛飛行器。簡史1917年,美國E.A.斯佩里發明無人機。早期的無人機主要用作靶機。20世紀60年代越南戰爭時期,美國開始用無人機執行情報、監視與偵察任務。1982年,以色列空襲貝卡谷地的敘利亞導彈陣地時,無人機與有人駕駛飛機及其他兵器協同作戰。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的參戰部隊均使用了無人偵察機,其中使用最多的是以... [閱讀全文]
摘要:無駕駛員或駕駛(控制)員不在機內的飛機。又稱無人駕駛飛機、無人駕駛飛行器。簡史1917年,美國E.A.斯佩里發明無人機。早期的無人機主要用作靶機。20世紀60年代越南戰爭時期,美國開始用無人機執行情報、監視與偵察任務。1982年,以色列空襲貝卡谷地的敘利亞導彈陣地時,無人機與有人駕駛飛機及其他兵器協同作戰。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的參戰部隊均使用了無人偵察機,其中使用最多的是以... [閱讀全文]
摘要:用于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以及新能源分布式發電系統中的蓄電池。鉛酸電池是指以鉛及其氧化物為電極、硫酸溶液為電解液的電池,是最早規模化使用的蓄電池。其主要是閥控式鉛酸蓄電池(VRLAB),正極活性物質為二氧化鉛,負極活性物質為鉛,電解質為硫酸水溶液。最大的鉛酸電池儲能電站于1988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建造,其裝機功率/容量達10兆瓦/40兆瓦·時,主要用于負荷調整。此類蓄電池優點是大電流放電性能好、成... [閱讀全文]
摘要:可充放電的蓄電池。具備電壓高、比能量大、循環壽命長、安全性能好等特點。發展歷程1970年,埃克森公司的M.S.惠廷厄姆[注]發現以二硫化鈦(TiS2)作為正極材料,與金屬鋰匹配的電池電壓高達2伏。然而,由于金屬鋰活性高,枝晶生成與不可控生長導致了電池迅速失效,嚴重時可能引起爆炸,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1980年,J.B.古迪納夫[注]發現鈷酸鋰(LiCoO2)層狀材料,可將電壓提高到4伏。鈷酸鋰材料... [閱讀全文]
摘要:由熔融金屬鈉(Na)、液態硫(S)和多硫化鈉熔鹽構成的熔鹽電池。簡史鈉硫電池最早發明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電動汽車應用目標,如美國福特公司、日本YUASA等均先后組裝鈉硫電池電動汽車,并進行了長期路試。后因鈉硫電池高比功率以及高比容量、低的原材料成本和制造成本、高溫度穩定性以及無自放電等優勢,鈉硫電池的應用逐步偏向于儲能電池方面。日本NGK公司是鈉硫儲能電池研制發展的標志性機構... [閱讀全文]
摘要:通過反應活性物質的價態變化實現電能與化學能相互轉換和能量儲存的大規模高效電化學儲能(電)裝置。又稱氧化還原液流電池、氧化還原液流蓄能系統。液流電池結構如下圖所示,其正負極活性物質主要存在于電解液中,通過送液泵流過液流電池,電池內正負極則由離子交換膜隔開。由于電堆和電解液儲存罐可分別放置,因此液流電池可因地制宜放置且適合大規模電儲能需求。簡史液流電池最早由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資助開發,1974... [閱讀全文]
摘要:由鉛金屬作為負極,二氧化鉛作為正極,硫酸溶液作為電解液的可充電蓄電池。簡史鉛酸電池是1859年由法國人G.普蘭特發明。早期的鉛酸蓄電池主要為開口式鉛酸蓄電池,主要存在兩大缺點:①充電末期水會分解為氫氣和氧氣,因此需要經常加酸加水,維護工作繁重;②氣體溢出時攜帶酸霧,腐蝕周圍設備,并污染環境,限制了電池的應用。因此,20世紀以來,世界各國開始對密封鉛酸電池進行研究。1912年T.A.愛迪生發表專利提... [閱讀全文]
摘要:基于對不可再生資源節約利用理念而研發的環保電池用材料。具有比傳統電池材料更為優異的性能。包括超導材料、太陽能電池材料、儲氫材料、固體氧化物電池材料智能材料、磁性材料、納米材料等。 [閱讀全文]
摘要:為了達到某個特定的應用目的,根據原油的某種性質將不同的原油進行區別。原油的性質因產地而異。早期人們根據原油蒸餾殘油的性狀,把原油分為石蠟基、瀝青基、混合基3類。隨著對原油性質及組成認識的進一步加深,提出了許多以產品質量、組成或性質為基礎的分類法,如以特性因數為指標的分類。但由于原油組成復雜,同一類別的原油在性質上仍可能有很大差別。21世紀初,原油分類尚未有統一的標準分類法。常用的原油分類法主要有美... [閱讀全文]
摘要:用油頁巖、煤等固體可燃礦物經過加工得到的類似于天然石油的液體燃料。人造石油主要成分為各種烴類,并含有氧、氮、硫等非烴化合物。主要加工方法有:①煤、油頁巖的低溫干餾法。把這些可燃礦物進行干餾,使其中的有機質熱裂解生成輕質的燃料油。②煤間接液化法。先使煤與水蒸氣在高溫下反應生成含氫氣、一氧化碳的合成氣,再通過催化反應生成汽油、煤油、柴油等。如費托合成工藝。③煤直接液化法。在高的氫氣壓力下把煤進行直接的... [閱讀全文]
摘要:制造合成樹脂和塑料制品的高分子化工部門。也有把塑料加工機械和模具的制造工業包括在內的。塑料工業的生產量和品種,主要依賴于合成樹脂的生產和開發,因此與石油化工關系密切。塑料又以其質輕、比強度高、耐腐蝕、生產效率高、能耗低等特點,在機械制造,建筑等部門的某些領域,可取代金屬和木材;在電子、電器等部門,塑料已成為必需材料之一。塑料制品也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之中,尤其在包裝方面,可以說沒有塑料,幾... [閱讀全文]
摘要:導演依據文學劇本創造出的戲劇演出。又稱演出本文。一般認為戲劇文本存在劇作文本和演出文本兩種形態。劇作文本是劇作家創作的由臺詞、舞臺提示等語言信息構成的文學劇本;演出文本則是導演在劇作文本的基礎上融入創造,通過場面調度將劇作文本轉化為舞臺演出。因此,演出文本是劇作文本在劇場的延伸。演出文本是包括劇作在內的所有舞臺系統的總和,包括臺詞、動作、布景、道具、燈光、服裝、音樂等演出成分。導演是演出文本的作者... [閱讀全文]
摘要:對戲劇文本獨特的情節、結構、人物的形象概括,是劇情發展的基本動力和關鍵所在。戲核是對戲劇作品中的核心情節高度凝練的形象化概括。它是最簡約、最具張力的情節單位,更是一出戲的關鍵部分。它為劇本諸多元素提供了最基本的發展動力,因此,尋找戲核是劇本創作的主要任務。戲核是一個形象的說法,包含主客觀諸多因素。戲劇學者對其有各種不同的闡述:有人認為李漁提出的“立主腦”即戲核;有人認為沖突和兩難困境即戲核;有人認... [閱讀全文]
摘要:劇情在兩幕及以上幕內完成的戲劇。與獨幕劇相對應。古希臘戲劇及W.莎士比亞時期的戲劇演出分場而不分幕。歐洲文藝復興以后,戲劇開始分幕又分場。中國古典戲曲劇目分本、折或出而不分幕,本、折、出雖都表示段落,但并不等于“幕”。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后,隨著西方話劇的傳入,中國才有了“幕”的概念,獨幕劇、多幕劇的名稱也開始被接受和運用?,F代戲劇中所說的“幕”是指啟閉舞臺大幕一次,一般是根據情節的發展、時間和場地的... [閱讀全文]
摘要:中國和巴西合作研制的用于探測地球資源與環境的地球資源衛星。中巴地球資源衛星包含中巴地球資源一號衛星01星、02星、02B星、02C星、02D星、03星和04星組成。它的成功發射與運行開創了中國與巴西兩國合作研制遙感衛星和應用資源衛星數據的廣闊領域,結束了中巴兩國長期單純依賴國外對地觀測衛星數據的歷史,被譽為“南南高科技合作的典范”。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負責資源衛星數據的接收、處理、歸檔、查詢、分發... [閱讀全文]
摘要:糖類在不含氨基化合物情況下直接加熱至高溫(一般為140~170℃以上)時生成焦糖等褐色物質的復雜反應。少量酸和某些鹽類可以加速此反應。大多數熱解反應能引起糖分子脫水,將雙鍵引入糖環,形成3-脫氧鄰酮醛糖和呋喃等的中間體。共軛雙鍵能吸收光并產生顏色,同時不飽和環常發生聚合,生成褐色的高聚物。焦糖化反應的終產物為焦糖,是一種復雜的混合物,由不飽和的環狀(五元環或六元環)化合物產生的高聚化合物組成。在商...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