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巴菜
“嘎巴菜”本名應(yīng)為“鍋巴菜”,天津話稱“嘎巴菜”。鍋巴菜以綠豆、小米水磨成漿,攤成薄厚均勻的煎餅(天津人俗稱鍋巴)、晾干后切成柳葉形小條,浸在素鹵之中,盛碗,點上芝麻醬、腐乳汁、辣油、辣糊、撒上鹵香干片和香菜沫等六種小料制成。
成品五彩繽紛,多味混合,素香撲鼻,鍋巴香嫩有咬勁,味美適口,營養(yǎng)豐富。
該品憑嚴(yán)格的純天然選料,精湛的十四道生產(chǎn)工序,特別是“大小鹵”工藝等三項絕活,使其風(fēng)味別具特色,遠(yuǎn)近聞名,深受消費者喜愛。天津的鍋巴菜既是食、又是湯、還是菜,成為天津獨有的特色佳肴。
簡介
天津嘎巴菜,當(dāng)屬大福來最地道。
“大福來鍋巴菜”是歷史最久遠(yuǎn)、最有名的。大福來店鋪,地處天津市紅橋區(qū),該區(qū)聚居著18個少數(shù)民族。其中回族人口有4.48萬(當(dāng)時),占全市回族人口數(shù)量的百分之五十,是回族聚居區(qū)。
紅橋區(qū)是歷史悠久的老城區(qū),它既是天津近代工商業(yè)的搖籃,津菜的發(fā)祥地,又是天津清真小吃的搖籃。作為天津民族風(fēng)味小吃的代表之一,大福來鍋巴菜就是其杰出的代表,天津穆斯林莫不以大福來為豪。
“大福來鍋巴菜”創(chuàng)始人姓張,是宋代梁山好漢菜園子張青的第十三代。由張?zhí)m夫婦創(chuàng)制于清朝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至今傳承近三百年,店名乃乾隆皇帝二次南巡時所賜。它源于山東煎餅,創(chuàng)制于清乾隆年間,正式定型于清朝光緒年間,傳承至今。
發(fā)展歷史
大福來鍋巴菜創(chuàng)制于清朝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至今傳承近三百年。
早在清朝康熙年間,從大文學(xué)家蒲松齡《煎餅賦》的描述中,就可知當(dāng)時山東人吃煎餅,除了卷大蔥、蘸醬的方法之外,還有沏煎餅湯的吃法。
后來流落津門的山東人也將煎餅帶到了天津,幾經(jīng)演變,形成了天津人獨特的兩種煎餅食用方法,即鍋巴菜和煎餅果子。成為完全不同于山東煎餅卷大蔥,沏煎餅湯的獨特津門風(fēng)味小吃。
北宋梁山好漢菜園子張青,母夜叉孫二娘在十字坡與官軍發(fā)生惡戰(zhàn),搏殺中張青夫婦寡不敵眾突圍投奔了梁山。也就是在這場戰(zhàn)斗中與其獨生子張君失散。年僅5歲的張君被一賣煎餅的老漢搭救。老漢孑然一身,張君成了他的幫手,學(xué)得了制煎餅的手藝。老漢去世后,張君為尋父母,從山東來到直沽寨(即后來的天津)在三岔河口支棚賣山東煎餅營生。由此便世代相傳。元朝時期,統(tǒng)治者將子民劃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不堪壓迫的張君后代,便信仰了伊斯蘭教,成為了二等公民色目人之一的回族。
到了清朝,張記煎餅鋪已遷至天津西大灣子,掌柜張?zhí)m,乃張青的十三代重孫。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途經(jīng)天津三岔口上岸巡視觀景,一路遛到張記煎餅鋪前,饒有興趣地品嘗煎餅卷大蔥。吃慣山珍海味的皇上,頭回吃到煎餅卷大蔥,很是新鮮,又味美爽口,便吃的太急,有些犯噎,遂讓張?zhí)m上一碗湯。煎餅鋪從不賣湯,情急之下,張?zhí)m夫婦將煎餅撕碎,撒上蔥花香菜,點上香油、鹽面,用開水一沏端了上來。不想皇上龍顏大悅,連說好吃,問張?zhí)m是誰做的。張妻被叫出來,皇上一指湯碗,問:“叫什么名字呀?”婦人以為問她姓字名誰,便道:“郭八。”乾隆一聽,說:“鍋巴倒也合理,鍋上的嘎巴嘛!再加個菜字,叫鍋巴菜就更好。”第二天,一位御前侍衛(wèi)來到張記煎餅鋪送來二百兩賞銀,并對張?zhí)m高聲叫道:“你的大福來了!”隨即張?zhí)m方知昨天來的老爺子乃是當(dāng)今皇上,忙叩頭謝恩。
從此張?zhí)m將店鋪字號改為大福來,煎餅鋪改為鍋巴菜鋪,專營鍋巴菜。為不負(fù)皇恩,張?zhí)m對煎餅湯做了兩大改進(jìn)。一是煎餅原料由小米加黃豆改成綠豆加大米。以更適宜天津口味;二是將白開水改成素鹵,外加小料。從而張?zhí)m創(chuàng)制出有別于煎餅湯的原始天津鍋巴菜,素香風(fēng)味的天津鍋巴菜從此誕生。
鍋巴菜問世以后,大受歡迎,效仿大福來的鍋巴菜鋪越來越多,競爭日趨激烈起來。到清光緒年間,大福來掌柜張起發(fā)對大福來鍋巴菜制作工藝又進(jìn)行了三項重大改進(jìn),即大小鹵制,香菜根熗鍋和鹵香干片。從而使大福來鍋巴菜格外好吃,在市場上脫穎而出,一枝獨秀。大福來鍋巴菜工藝從此正式定型,世代相傳。
一九五六年,大福來張氏末代掌門人張鳳祥積極擁護(hù)政府號召,參與了公私合營,大福來開始由私企轉(zhuǎn)為國營,大福來鍋巴菜工藝由張氏家族傳承改為了以師帶徒傳承。雖張氏傳承不復(fù)存在,但從配方到操作規(guī)程一直沿襲傳統(tǒng)未變。多年來大福來在津門鍋巴菜市場的領(lǐng)軍品牌地位始終不可動搖。一九六三年前國家主席劉少奇來天津視察,品嘗了天津大福來鍋巴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大福來鍋巴菜成了天津獨具地方特色,外地絕無僅有的標(biāo)志性特產(chǎn)。
文革中,大福來一度更名為“新勝利早點部”、“西大灣子早點部”。一九八零年,天津紅橋區(qū)飲食公司順乎民意,恢復(fù)了大福來字號。一九八六年,書法家趙豐知老先生欣然命筆,為大福來題寫了匾額。一九九一年,大福來正式成為國家注冊商標(biāo)。
制作方法
制作材料
大米500克,綠豆500克,蔥花、姜末、香菜段、花生油、芝麻油、大料粉、面醬、醬油、五香粉、堿面、濕淀粉、香干片、芝麻醬、腐乳汁、辣椒油等。
制作過程
綠豆、大米洗凈,用水浸泡至回軟,上磨磨成糊狀,用鐵鏊攤成極薄的煎餅,切成柳葉條形。
鍋內(nèi)加花生油燒熱,加入蔥花、姜末、香菜段爆香,上大料粉、面醬炒熟,倒入醬油燒開,再加鹽水、五香粉、堿面煮開,用濕淀粉勾成鹵汁。
將香干片成小菱形,放熱油中炸至外皮發(fā)脆,再放入醬油水中煮開略煨。
碗內(nèi)盛上嘎巴,澆上鹵汁拌勻,再加腐乳汁、辣椒油、香干片、芝麻醬、香菜末即成。
制作要領(lǐng)
煎餅必須用大米和綠豆制作,否則加鹵汁一泡就散軟無勁;
鹵汁應(yīng)稀稠適當(dāng),清淡不粘糊;
隨吃隨澆鹵汁,不宜放置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