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K
4579
小坐骨龍
巴西東北部的阿勒萊皮(araripe)盆地桑塔納(santana)早白堊世地層,發現了一種新的類,研究后命名為小坐骨龍(mirischia asymmetrica)。在此之前,該地區只有包括棘龍(spinosaurus)類和腔骨龍(coelophysis)類恐龍動物群。小坐骨龍標本保存很好,頭骨中有許多空洞。它與歐洲的美頜龍(compsognathus),亞洲的中華龍鳥(sinosauropteryx)非常相似。這為我們提供了小型的獸腳類在地域上的交流,可能沿著海岸線遷移等寶貴資料。
形態特征
小坐骨龍(學名Mirischia)是一屬只有2米長的小型美頜龍科恐龍,生存于下白堊紀阿爾布階的巴西。雖然只發現了小坐骨龍的骨盆及不完整的后肢,但都足以確定它是一屬新的恐龍。小坐骨龍的特征是不對稱的坐骨。坐骨的左邊有個橢圓形的小孔,而右邊的同一位置上卻有一個凹痕。另外,小坐骨龍還保存了軟組織,在恥骨與坐骨之間有一些像氣囊的東西。過往一些學者曾指非鳥類獸腳亞目恐龍的顱后身體都有氣囊,而小坐骨龍的發現可能就是一個證明。
所屬亞種
系統發生學就小坐骨龍的研究發現它是屬于美頜龍科,是侏羅紀晚期歐洲的美頜龍及下白堊紀英格蘭的極鱷龍的近親。小坐骨龍的模式種是不對稱小坐骨龍(M. asymmetrica),模式種的種名就是以它坐骨的不同稱性來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