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形貝
舌形貝是舌形貝目舌形貝科腕足動物,?又稱海豆芽。背腹兩殼形狀相似,均呈長方形,為幾丁質,薄而略透明;殼表面較平滑,生長線細密,殼頂凸尖狀,無殼頂孔;腹殼較背殼稍長;兩殼借肌肉相連,無鉸合;背腹殼緣間平直,稍隆起。殼綠色或褐綠色,有光澤,柄部為乳白色。
舌形貝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中國沿海各地均可見其身影,大連的夏家河子、土城子等地非常常見。生活在溫帶和熱帶海域。喜歡棲息在泥沙底質的潮間帶,穴居,靠軀干部上的幾根小管呼吸空氣和攝取食物。以微生物為食。
舌形貝是一種古老的腕足動物,自上古代至今生存了四億多年,模樣不變,與它同時代的三葉蟲、筆石等都已全部絕滅,而它仍頑強地生活著。可作為研究地層的可靠指標。在胚胎發生過程中,全無分節現象,且在成體都有外套和殼,是從原口動物過渡到后口動物的一個中間類型。
簡介
舌形貝俗稱“海豆芽”。腕足動物門,無鉸綱,舌形貝目的一屬。殼為幾丁磷灰質,兩殼大小近等,輪廓舌形或長卵形,兩殼瓣皆稍稍隆起,后緣尖縮,前緣平直。腹殼有一小的假鉸合面。殼面平滑,或具同心紋。有一長柄。常見于寒武系以來的海相地層,現生種至今仍未絕滅,分布于世界各地。中國沿海常見的鴨嘴海豆芽(L.anatina.)殼長約40毫米,寬約20毫米,柄長約60毫米。穴居于淺海泥灘。?
形態特征
舌形貝呈殼舌形或長卵形,后緣尖縮,前緣平直。兩殼凸度相似,大小近等,但腹殼略長。殼壁脆薄,
殼多糖和磷灰質交互成層。殼面具油脂光澤,飾以同心紋。肉莖特長,自兩殼間伸出,深埋于潛穴中,并在腹殼假鉸合面上留下一個三角形的凹溝,稱為肉莖溝(pedicle groove)。外套膜邊緣具剛毛,促使水由前方兩側進入腕腔,再由前方中央排出。小舌形貝兩殼大小相等,長卵形至亞三角形,前緣圓。腹殼后緣比較尖銳,有清晰的假鉸合面和莖溝。背殼稍短。殼面具同心紋,有時呈斷續的層狀,或具放射紋。
化石發現
2004年有報道,澄江化石庫中最新發現的舌形貝型腕足動物——海口西山貝。
舌形貝化石方法運用經典古生物學方法,結合化石解剖、形態比較進行研究。結果貝體輪廓呈圓形,剛毛長、濃而堅硬,肉莖長而粗大,經鑒定為一新屬、新種。結論形態研究表明它們應屬于圓貨貝類,但可能的肌肉系統顯示這類生物可能與神父貝類相關;結合形態特點和生態特征,認為這類生物并非可能穴居生活,而是以肉莖固著海底、營濾食生活。它們的發現豐富了澄江化石庫腕足動物的多樣性,對于理解早寒武世腕足動物分異有重要意義。
舌形貝類
舌形貝類是無鉸小腕足類,殼由殼多糖組成。現生屬(海豆芽屬〔lingula〕)見于正常的海洋環境,但在不適于大多數生物生活的多泥、缺氧的半咸水中更為常見。小舌形貝屬(lingulella)是寒武系的化石,外形和構造上都與現代海豆芽屬類似。鱗舌形貝屬(Lingulepis,大致限於晚寒武世)外形不同于其他舌形貝類,形態更像淚滴。舌形貝類是提供環境信息的有用化石;對于地層對比作用不大;是寒武紀腕足動物群的重要成員。
生物起源
包括現存和古代絕滅類型的一類腕足動物。最初見于寒武系,很可能起源于寒武紀以前。
結構分析
貝類軟體動物的外套膜,具有一種特殊的腺細胞,其分泌物可形成保護身體柔軟部分的鈣化物,稱為貝殼。
貝殼的數量、形狀和結構變異極大,有的種類具有1個呈螺旋形的貝殼(如蝸牛、螺、鮑);有的種類具有2片瓣狀殼(如蚌、蚶);有的種類具有8片板狀貝殼,呈覆瓦狀排列(如石鱉);有的種類的1塊貝殼被包入體內(如烏賊、槍烏賊);有的種類的貝殼甚至完全退化(如船蛆)。 舌形貝的主要成分為占95%的碳酸鈣和少量的殼質素。一般可分為3層,最外層為黑褐色的角質層(殼皮),薄而透明,有防止碳酸侵蝕的作用,由外套膜邊緣分泌的殼質素構成;中層為棱柱層(殼層),較厚,由外套膜邊緣分泌的棱柱狀的方解石構成,外層和中層可擴大貝殼的面積,但不增加厚度;內層為珍珠層(底層),由外套膜整個表面分泌的葉片狀霰石(文石)疊成,具有美麗光澤,可隨身體增長而加厚。方解石和霰石的主要化學成分都是CaCO3(碳酸鈣)。舌形貝的外層具有多條深淺顏色相間、同心環狀的生長線,但它不代表年齡;它的形成是由于外套膜邊緣因受某些原因(食物不足、季節不同、生殖期間等)的影響、而不能繼續分泌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