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
修于清朝乾隆年間。按經(jīng)、史、子、集四部分類,故名。全書因抄成時間不一,其間又因撤毀、補入等情況,故其卷數(shù)并不完全相同。以國家圖書館所藏原文津閣本統(tǒng)計,共收書3503種,79337卷,約9.97億字,裝訂成3.6萬冊,6700余函。《四庫全書》內(nèi)容廣泛,其書源分別采自《永樂大典》輯佚本(近400種)、內(nèi)府藏本、各省采進本、藏書家進獻本、書坊流通本、敕撰本等。每書之前撰有提要,介紹書的作者、內(nèi)容,述及源流,考評得失,分門別類加以整理匯編(見《四庫全書總目》)。
《四庫全書》基本上將乾隆中期以前,特別是元代以前的重要著作包括在內(nèi),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保存、整理和傳播中國古代文獻的作用。但其編纂宗旨在于維護清王朝的專制統(tǒng)治,凡被認為不利于其統(tǒng)治的圖書,則加以抽毀、篡改或斥之不錄,禁毀書達3000余種,在中國文化史上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四庫全書》的纂修工程浩大。清高宗弘歷從乾隆三十七年(1772)起,多次詔令各省督撫學(xué)政,訪求采進著作遺書,匯總京師,備修纂全書之用,同時也“寓禁于征”。翌年在京建“四庫全書館”,派皇六子永瑢為總裁,總理其事。紀昀、陸錫熊、孫士毅為總纂官,下設(shè)纂修、總校、分校、提調(diào)、總目協(xié)勘、督促、收掌、監(jiān)造等員,連同繕寫書手,先后動用約4000人。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第一部書基本告成。以后又陸續(xù)分抄幾部,并檢查全書,撤毀和補充了一些書籍。全書共抄錄七部,分藏于北京等6個城市的7幢專用建筑物內(nèi)(見四庫七閣)。副本存于京師翰林院。
七部全書中,文源閣、文宗閣和文匯閣三部藏書,連同翰林院副本,已全部毀于戰(zhàn)火。現(xiàn)存四部中,文淵閣本貯于臺灣,余均在大陸。20世紀80年代,臺灣商務(wù)印書館曾影印出版文淵閣本《四庫全書》。2005年,商務(wù)印書館影印出版了文津閣本《四庫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