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經》
唐代陸羽所著《茶經》,既是其躬身實踐取得的關于茶葉生產、品飲等的第一手資料,又是其遍稽群書、廣采博收歷史經驗的結晶,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
主要內容
《茶經》原文共7000多字,分三卷,并分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飲、之事、之出、之略、之圖十章。卷上:一之源,論茶的性狀、名稱和品質;二之具,論茶葉的采制用具;三之造,論茶葉的采制方法。卷中:僅四之器一章,論烹飲用具及其材質、功能。卷下:五之煮,論烹茶方法和水的品第;六之飲,論飲茶風俗及飲茶功效;七之事,雜錄關于茶的故事、產地、藥方等;八之出,列舉當時有名的茶產地及所產茶葉的等次;九之略,論采制用具和烹飲用具的靈活使用原則;十之圖,建議用絹把上述內容抄寫并懸掛起來,“目擊而存”便于隨時對照學習。
史料價值
《茶經》的史料價值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由于《茶經》內容不少是陸羽親歷所得,所以奠定了該內容的真實可靠性。如《茶經》對當時全國茶區分布作了記述,同時對各地茶葉品質的高下作了評價,其中不少名茶由《茶經》首次挖掘記錄。從陸羽《茶經》記述的產茶地域可見唐代的茶業已遍及當今大部分茶區,為考察唐代茶業提供了詳盡的第一手歷史資料。其二,《茶經》發掘、記錄了自傳說中的上古時代到魏、晉、南北朝及隋時有關茶的人文故事和典籍記載,可謂對唐代之前茶文化的總結。如“七之事”中的史料涉及面非常廣,有關于茶起源的神秘文化色彩、茶與社會倫理、茶的神奇功效、茶的流通形式等。這些資料不僅對于茶的歷史文化研究具有特殊意義,也為訓詁學、音韻學、文字學、文學等諸多學科保留了不可多得的寶貴材料。例如《四庫總目提要》記載:“言茶者莫精于羽,其文亦樸雅有古意。七之事所引多古書,如司馬相如凡將篇一條三十八字,為他書所無,亦旁資考辨之一端矣。”
文化意義
《茶經》不僅記述了茶葉的制作方法與品飲方法,更重要的是在茶飲的物質特性與人文精神中找到了契合點。其文化性具體表現在注重茶飲的藝術性和提升茶飲的哲學意念。《茶經》不僅把茶當作健身益思的飲料,同時也提示從中可以得到身心的愉悅和美的享受。例如,對煮茶沫餑變化的描述猶如觀賞景色:“華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餑。細輕者曰花,如棗花漂漂然于環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鱗然。其沫者,若綠錢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墮于樽俎之中。”陸羽主張茶藝至美,技術至精,飲茶者在“精”“美”之中陶冶情性、升華品德。率先提出飲茶者的道德修養:“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茶經》是中國茶文化史上一部劃時代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茶的專門著作。《茶經》的出現,標志著茶學體系的初步構成。
免責聲明:本站詞條系由網友創建、編輯和維護,內容僅供參考。
以上內容均為商業內容展示,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問題解決服務,
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
如您發現詞條內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948026894@qq.com 與我們聯系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