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K
2333
鞍馬(體操)
?鞍馬是競技體操項目之一,只有男子體操有這個項目。起初是金屬架子支撐木頭制作包裹皮革的“馬”,馬體上有一對鐵環。現在大部分支架采用新型的塑料或合成金屬,而“馬”用塑料制作。
1896年鞍馬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只有兩名運動員參加了189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鞍馬比賽,瑞士的路易斯·朱特和德國的海曼·魏因加特納。
器械要求
根據國際體操聯合會的規定,標準鞍馬器械要求如下:
- 高115厘米(包括20厘米落地墊)
- 長160厘米
- 寬35厘米
- 鞍環高度12厘米
- 鞍環距離40厘米到45厘米(可調節)
動作要求
一套典型的鞍馬動作包括在單環和雙環上的動作,以雙環動作為主。全套動作并腿全旋為主,在鞍馬的所有部位上做動作。運動員通常還會加上移位轉體、環上轉體、分腿波浪全旋(托馬斯全旋)等難度動作。全套動作的下法也很重要,可以是倒立下馬,也可以越過馬下馬。
鞍馬被認為是男子體操六個項目中最難的,除雙手之外的任何身體部位都不能接觸鞍馬,整套動作不能停頓。
歷屆奧運會男子鞍馬金牌獲得者[編輯]
- 1896年:?路易斯·朱特?(瑞士)
- 1924年:?約瑟夫·威廉?(瑞士)
- 1928年:?赫曼·漢格?(瑞士)
- 1932年:?伊斯特凡·佩勒?(匈牙利)
- 1936年:?康拉德·弗賴?(德國)
- 1948年:?帕沃·約翰尼斯·阿爾托寧和維科·胡赫塔寧和海奇·薩沃萊寧?(芬蘭)
- 1952年:?維克托·伊凡諾維奇·丘卡林?(蘇聯)
- 1956年:?鮑里斯·沙赫林?(蘇聯)
- 1960年:?Eugen Georg Oskar Ekman?(芬蘭)和鮑里斯·沙赫林 (蘇聯)
- 1964年:?米洛斯拉夫·切拉爾?(南斯拉夫)
- 1968年: 米洛斯拉夫·切拉爾 (南斯拉夫)
- 1972年:?維克托·克利門科?(蘇聯)
- 1976年:?佐爾坦·馬喬爾?(匈牙利)
- 1980年: 佐爾坦·馬喬爾 (匈牙利)
- 1984年:?李寧?(中國)和皮特·格倫·維德馬?(美國)
- 1988年:?佐爾特·博凱?(匈牙利)和迪米特里·比洛澤爾采夫?(蘇聯)和Lubomir Geraskov?(保加利亞)
- 1992年:?裴吉洙?(朝鮮) 和維塔里·謝爾博(獨聯體)
- 1996年:?李東華?(瑞士)
- 2000年:?馬里烏斯·丹尼爾·烏爾吉卡?(羅馬尼亞)
- 2004年:?滕海濱?(中國)
- 2008年:?肖欽?(中國)
- 2012年:?克里斯提安·波奇?(匈牙利)
- 2016年:?馬克斯·惠特洛克?(英國)
- 2021年:?馬克斯·惠特洛克?(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