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熊
浣熊(學名:Procyon lotor),原產自北美洲,現為無危物種。浣熊特征為眼睛周圍有一圈深色皮毛,體型較小,體長約40到70厘米。因其常在河邊捕食魚類讓人誤以為它在水中浣洗食物,故名浣熊。真相是,浣熊的爪子非常靈敏,上面的觸覺細胞相當豐富,在與水接觸后,爪子上的慢速適應感受器的靈敏度提高了,浣熊可以依靠爪子測量食物的重量、尺寸、材質以及溫度。
浣熊原產于伯利茲,加拿大,哥斯達黎加,薩爾瓦多,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美國等北美地區。
形態特征
浣熊最大的特征是眼睛周圍的黑色區域,與周圍的白色的臉顏色形成鮮明對比。耳朵略圓,上方為白色毛,通常顏色深淺的灰色,也有部分為棕色和黑色、淡黃色,及罕見的白化種。越冬時,皮毛會增長到2~3cm。前后腳有五趾,腳趾常分,能抓住東西,口中原本是裂肉齒,進化成能咬碎東西的牙齒。
浣熊尾長,有黑白環紋,也有少數為黃白相間,大約5~7個。樹棲的蓬尾浣熊屬和地棲的長鼻浣熊都有尾環,而卷尾浣熊的長尾(超過體長1.5~2.0倍)無環紋,前者的長尾有纏繞性。
浣熊體長40到70cm,尾長20至40cm,肩膀的高度為23~30cm。成年浣熊的重量因棲息地的差別而差別很大,范圍可以從2到14公斤,但通常是介于3.5至9公斤。曾在佛羅里達州南部發現了體型極小的浣熊,北部的浣熊體型較大。在冬季的開始,一只浣熊的重量會因脂肪儲存而變為春天時的2倍。
棲息環境
浣熊的棲息地必須臨近水源,它們喜歡生活在潮濕的森林地區,但也可以生活在農田、郊區和城市地區。
浣熊一般在樹上建造巢穴,但是也會使用土撥鼠建筑的洞穴或生活在礦山、廢棄物、谷倉、車庫、下水道或人類的房子中。
生活習性
浣熊是“游泳健將”,喜歡棲息在靠近河流、湖泊或池塘的樹林中,它們大多成對或結成家族一起活動。浣熊白天大多在樹上休息,晚上出來活動。 經常在樹上活動,巢也筑在樹上。白天它們在空心樹和巖石或地面上的洞中睡覺,當受到黑熊追蹤時,它就會逃到樹梢躲起來。到了冬天,北方的浣熊還要躲進樹洞去冬眠。
浣熊是夜行性動物。晚上十二點后出門,加拿大人稱之為神秘小偷。
雖然是食肉目動物,但浣熊偏于雜食。春天和初夏的飲食主要由昆蟲、蠕蟲等。夏末、秋季及冬天,它更喜歡吃水果和堅果,如橡子、核桃。浣熊極少吃活躍或大的獵物,例如鳥和哺乳動物。浣熊更喜歡更容易捕獲的獵物,特別魚,兩棲動物和鳥蛋。
繁殖方式
?
浣熊只在繁殖期才會成對。公浣熊會同時與幾頭母熊交配,但母熊一般只接受一位求偶者。平時溫馴安詳的公熊在交配季節常常會互相叫嚷和廝打。
浣熊的交配季節為1或2月,妊娠期是63~65天,每年生產一次,在4或5月產下幼子(受天氣影響),一胎3~7個,但通常是4個。其一般住在樹洞、地洞或山洞中。幼仔夏末就能斷奶,然后開始獨立生活。浣熊并不冬眠,但嚴寒的冬季會匿藏起來。
浣熊一般只能生活幾年,野生的已知最長壽命為12年。
分布范圍
浣熊原產于伯利茲,加拿大,哥斯達黎加,薩爾瓦多,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美國等北美地區。
在奧地利,阿塞拜疆,比利時,捷克,法國,德國,盧森堡,荷蘭,俄羅斯,瑞士,烏茲別克斯坦也有發現。
亞種分化
序號 | 中文名稱 |
學名 |
---|---|---|
1. |
瓜德羅普島浣熊 |
Ursus lotor |
2. |
巴哈馬浣熊 |
Procyon lotor minor |
3. |
特島浣熊 |
Procyon lotor insularis |
4. |
巴島浣熊 |
Procyon lotor gloveralleni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