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檢索
摘要:通過運用人工智能技術,使得檢索過程具備一定理解能力的檢索方法。智能檢索綜合利用自然語言處理、語義分析等技術,能在一定程度上從語言學角度理解系統文檔與檢索需求,實現文檔與需求的語義層面匹配。智能檢索在信息匹配上基于這樣一種假設,即如果兩個文檔的標注結果相同,那么認為這兩個文檔所包含的語義內容也相同。相較一般系統,智能檢索系統通過檢索詞語義擴展、文檔語義標注與匹配等操作能得到更高的查全率與查準率。主要... [閱讀全文]
摘要:通過運用人工智能技術,使得檢索過程具備一定理解能力的檢索方法。智能檢索綜合利用自然語言處理、語義分析等技術,能在一定程度上從語言學角度理解系統文檔與檢索需求,實現文檔與需求的語義層面匹配。智能檢索在信息匹配上基于這樣一種假設,即如果兩個文檔的標注結果相同,那么認為這兩個文檔所包含的語義內容也相同。相較一般系統,智能檢索系統通過檢索詞語義擴展、文檔語義標注與匹配等操作能得到更高的查全率與查準率。主要... [閱讀全文]
摘要:中國大陸境內繼上海自貿試驗區之后的第二批自貿試驗區。2014年12月31日設立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見圖)。試驗區包括平潭片區、廈門片區、福州片區3個片區。總面積118.04平方千米。①平潭片區。包括3個區塊:港口經貿區16平方千米;高新技術產業區15平方千米;旅游休閑區12平方千米。重點建設兩岸共同家園和國際旅游島,在投資貿易和資金人員往來方面實施更加自由便利的措施。②廈門片區。包括2個區... [閱讀全文]
摘要:亞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又稱中印半島或印度支那半島。位于中國和南亞次大陸之間。東鄰南海與泰國灣,西濱孟加拉灣、安達曼海與馬六甲海峽。海岸線總長11700千米,多重要港灣。包括緬甸、泰國、老撾、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的西部地區和新加坡。面積206.9萬平方千米,占東南亞面積的46%。人口約24127.3萬(2018),占東南亞人口的37.4%。半島各國皆與中國和印度具有密切的歷史與文化的聯系。地勢北高... [閱讀全文]
摘要:也門歷史名城,荷臺達省城鎮。位于國境西部的濱海平原東緣,臨宰比德河。人口5.25萬(2012)。東北距首都薩那170千米,西距紅海16千米。建于9世紀初,為古代也門的政治中心,作為統治阿拉伯南部大部分地區的齊亞德王朝(819~1018)和納賈希德王朝(1018~1060)的首都達240余年。農業種植以靛藍、棉花為特色。原是紡織印染業和鞣皮制革業重要中心,近代以來持續不斷的部族沖突與內戰嚴重地抑制了... [閱讀全文]
摘要:沙特阿拉伯東部城市,海灣地區的港口與海軍基地。東瀕臨波斯灣,西南距首都利雅得380千米。人口44.84萬(2015)。屬熱帶沙漠氣候,氣候炎熱,七月平均氣溫34.3℃,一月平均氣溫14.9℃;降水稀少,年平均降水量88毫米。20世紀20~30年代是薩哈地區的貿易港和采珠中心。后隨石油的大規模開采而轉變為大型煉油及化工城兼雜貨港,建有大規模石油化工聯合企業(包括煉油廠、乙烯廠等)、大型鋼鐵廠與海水淡... [閱讀全文]
摘要:中國一種通過排版已雕刻好的、可活動的單字進行印刷的技術發明。木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技術發明之一,約產生于宋和西夏時期,在印刷出版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并延續至今。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對推動世界文明進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是古代中國的偉大發明。這種古老的活字印刷術至今仍保存于浙江省瑞安市,主要用于編印族譜。男性經過培訓,可以繪制和雕刻漢字,然后將其繪制為印刷頁面并印刷出來。 人們經過專業的繪畫... [閱讀全文]
摘要: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俗類項目。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字計算的一種方法。“珠算”一詞最早見于漢代徐岳的《數術記遺》。珠算始于漢代,至宋代走向成熟,元明達于興盛,清代以來在中國范圍內普遍流傳。明代經濟高度繁榮,由于商業發展的需要,珠算得到普遍推廣,逐漸取代了以前通用的籌算。在此情勢下,明人程大位(1533~1606)編撰的《直指算法統宗》對珠算的推廣和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至遲從宋... [閱讀全文]
摘要:中國傳統表演藝術。含義與稱呼皮影戲是一種特殊的戲劇藝術,佟晶心在《中國影戲考》一文中概括其“是利用玩弄影子表演出來的戲劇”,鐘敬文《民俗學概論》稱其是一種“道具戲”。這是一種由藝人操縱用動物皮革、硬紙等不同材質制作的影人(也稱影身、影偶、“菩薩”“鬼佬菩薩”“影戲菩薩”等),利用光源將影人之形象投影到影窗(也稱“亮子”“銀幕”“屏幕”等)上進行說唱,并配以音樂伴奏,進而表演故事的藝術形式。在中國歷... [閱讀全文]
摘要:中國傳統中醫的一種治療方法。針灸由“針”和“灸”構成,是東方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針灸醫學最早見于2000年多前的《黃帝內經》一書。《黃帝內經》記載:“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術,其中詳細描述了九針的形制,并大量記述了針灸的理論與技術。 2000多年來針灸療法一直在中國流行,并傳播到了世界,在東南亞、歐洲和美洲地區都有廣泛實踐。針法是指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把特制的針具按照一定的... [閱讀全文]
摘要: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戲劇類項目。藏族戲劇的泛稱。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它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西藏藏戲是藏戲藝術的母體,它通過來衛藏宗寺深造的僧侶和朝圣的群眾遠播青海、甘肅、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語地區,形成青海的黃南藏戲、甘肅的甘南藏戲、四川的色達藏戲等分支。印度、不丹、錫金等國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戲流傳。&n... [閱讀全文]
摘要:蠶桑絲織是中華民族認同的文化標識,五千年來,它對中國歷史作出了重大貢獻,并通過絲綢之路對人類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為更好地保存保護祖先留下的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浙江、江蘇、四川等三省作為蠶桑生產的主產區和蠶桑絲織文化的保護地,三省文化行政部門聯合行動,以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為項目由中國絲綢博物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蠶桑絲織包括:杭羅、綾絹、絲綿、蜀錦、宋錦等織造技藝... [閱讀全文]
摘要: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舞蹈類項目。朝鮮族特有的一種融音樂、舞蹈、演唱于一體的綜合性的民族民間藝術。朝鮮族農樂舞其歷史可追溯到古朝鮮時代春播秋收時的祭天儀式中的“踩地神”。朝鮮族農樂舞創始于農業勞作,并具有古代祭祀成分的朝鮮族代表性民間傳統活動“農樂舞”,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舞蹈和啞劇形式進行情節性的演出;另一種是在新年伊始和歡慶豐收的時節,以熱烈而豐富的傳統舞蹈為內容所進行... [閱讀全文]
摘要: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筑營造技藝是以木材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為木構件的主要結合方法,以模數制為尺度設計和加工生產手段的建筑營造技術體系。營造技藝以師徒之間言傳身教的方式世代相傳。這種營造技藝體系延承了7000多年,遍及中國全境,并傳播到日本、韓國等東亞各國,是東方古代建筑技術的代表。 [閱讀全文]
摘要:中國民間一種在紙上進行鏤空雕刻的藝術形式。類別 傳統手工藝項目類型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首次申報時間 2009入選時間 2009申報國家 中國2006年5月20日,剪紙藝術遺產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國申報的中國剪紙項目入... [閱讀全文]
摘要:用中國傳統的紙、筆、墨來書寫漢字的一門藝術。類別 社會實踐、禮儀、節慶活動;傳統手工藝項目類型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首次申報時間 2009入選時間 2009申報國家 中國中國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也是東亞書法的杰出代表。書法不僅僅是一種交流工具,還同時融入了藝術元素,是一種很獨特的視覺藝術。中國書法以筆、墨、紙等為主要工具材料,通過漢字書寫,有...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