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瞻(三國時期蜀漢大臣)
諸葛瞻(227年-263年),字思遠,瑯琊郡陽都縣(今山東省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大臣,蜀漢丞相諸葛亮之子。
諸葛瞻早年迎娶公主,拜騎都尉,襲爵武鄉(xiāng)侯。景耀四年(261年),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并為平尚書事,統(tǒng)領中央事務。后主寵信黃皓,諸葛瞻無所匡正。魏將鄧艾伐蜀,諸葛瞻率領長子諸葛尚、將軍張遵、李球、黃崇防御綿竹(今四川省德陽市)。不聽黃崇速占險要的建議,坐失兵機,出城與鄧艾決戰(zhàn),兵敗被殺,綿竹失守。后主劉禪出降,蜀漢滅亡。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瞻出生。此時,諸葛亮已經46歲了。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出兵武功縣。其間,寫信給哥哥諸葛瑾,稱"諸葛瞻如今已經八歲,十分聰明可愛。只是怕他過早成熟,將來成不了大器"。又在臨終前作《誡子書》與諸葛瞻。諸葛亮病死,諸葛瞻襲爵武鄉(xiāng)侯。
延熙六年(243年),諸葛瞻十七歲,娶蜀漢的公主為妻,授為騎都尉。
名過其實
延熙七年(244年),諸葛瞻擔任羽林中郎將,先后擔任射聲校尉、侍中。因為蜀漢人士都懷念諸葛亮,加上諸葛瞻精通書法繪畫,記憶力強,所以大家都很喜歡諸葛瞻才思敏捷。每當朝廷頒布一項好的政令,盡管不是諸葛瞻建議倡導。百姓們都會互相轉告說:"這是諸葛武鄉(xiāng)侯所提倡的"。因而諸葛瞻的美名受到過分渲染,有些名過其實。
延熙十六年(253年),吳國太傅諸葛恪因為在東興之戰(zhàn)打敗魏國軍隊,于是打算大舉用兵,當時諸葛瞻官至侍中。張嶷寫信給諸葛瞻,提醒諸葛恪大肆用兵,可能招致惡果。果然,諸葛恪在同年大敗而回,被孫峻殺害。
延熙七年至景耀三年(244年-260年),諸葛瞻累遷至尚書仆射,加官軍師將軍。
景耀四年(261年),諸葛瞻擔任代理都護并任衛(wèi)將軍,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共同執(zhí)掌尚書臺政務,統(tǒng)領國事。但當時宦官黃皓弄權,朝中大臣都遷就庇護他,沒有人出來糾正這一弊端。
廖化約宗預一起拜見諸葛瞻,宗預說:"我們已經年過七十,所得的已經夠多,現在是差一死,有什么要相求年輕后輩而是自己勞累呢?"最后宗預沒有前往拜見。
景耀五年(262年),姜維北伐敗回,諸葛瞻與董厥等人認為姜維好戰(zhàn)無功,致使國內疲弊,于是上表給劉禪,要求讓姜維擔任益州刺史,并削奪他的兵權,這份表據說為蜀漢長老所保存。
戰(zhàn)死綿竹
景耀六年/炎興元年(263年)冬天,魏國征西將軍鄧艾奇襲陰平(今甘肅文縣),自景谷道攻入,諸葛瞻帶領尚書張遵(張飛之孫)、尚書郎黃崇(黃權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侄)督率軍隊前往抵抗,到達涪縣后盤桓不前;尚書郎黃崇多次勸他迅速搶占險要地勢,不讓敵人進入平原,諸葛瞻猶豫不決,沒有采納他的意見,黃崇因為諸葛瞻的失策而痛哭。鄧艾長驅直入,蜀軍前鋒被打敗,諸葛瞻退守綿竹,鄧艾遣使送信誘降諸葛瞻:"你如果愿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為瑯邪王。"諸葛瞻大怒,斬殺鄧艾使者,率軍出戰(zhàn)。
戰(zhàn)前,諸葛瞻悲憤地說道:"我于內不能除去黃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維,進軍又不能守護國土,我有三罪,還有什么面目回去呢?!"于是堅守陣地準備決戰(zhàn)。
這時,黃崇也激勵將士決一死戰(zhàn),李球臨陣授命,于是漢魏最后一戰(zhàn)--綿竹之戰(zhàn)爆發(fā)。諸葛瞻在綿竹擺好陣勢等待鄧艾,鄧艾派遣其子鄧忠從右包抄,又派遣師纂從左包抄,結果兩人都被諸葛瞻打敗退回,報告說:"敵人難以擊破!"鄧艾大怒說:"生死存亡,在此一舉,有什么不可以的!"要將兩人斬首,于是兩人再次出戰(zhàn),擊敗漢軍,諸葛瞻、張遵等人戰(zhàn)死。諸葛瞻之子諸葛尚聽說軍敗后,嘆息說:"我們父子受了國家那么多的恩惠,而沒有提早斬除黃皓,以致慘敗,還有什么面目活下去呢?!"于是沖入陣內戰(zhàn)死。
永和三年(347年),史官常璩(《華陽國志》的作者)向西蜀長老考證,聽說陳壽曾經在諸葛瞻手下任職時受辱,所以,蜀國敗亡應歸惡于《三國志》中的"宦人黃皓竊弄機柄"。而陳壽在歸惡于黃皓的同時,也歸惡于諸葛瞻的"無能匡矯"。
親屬成員
輩分 |
關系 |
姓名 |
簡介 |
---|---|---|---|
家世 |
先祖 |
諸葛豐 |
漢元帝時任司隸校尉,他以執(zhí)法嚴格、性情剛直見稱。 |
祖父 |
諸葛珪 |
東漢末年為泰山郡丞,于諸葛亮幼年已死 |
|
伯父 |
諸葛瑾 |
東吳官員,官至大將軍。 |
|
父親 |
諸葛亮 |
蜀漢官員,官至丞相。 |
|
母親 |
黃氏 |
民間傳為黃月英,黃承彥之女。 |
|
叔父 |
諸葛均 |
蜀漢官員,官至長水校尉。 |
|
姑母 |
諸葛氏 |
嫁龐山民。 |
|
諸葛氏 |
嫁蒯氏。 |
||
堂叔 |
諸葛誕 |
曹魏大臣、重要將領,官至征東大將軍,后因反抗司馬昭,兵敗被殺。 |
|
平輩 |
兄長 |
諸葛喬 |
諸葛瑾次子,后成為諸葛亮養(yǎng)子,蜀漢官員,官至翊武將軍,早逝。 |
弟弟 |
諸葛懷 |
出自張澍《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卷一·雜記》,正史未載。 |
|
姐妹 |
諸葛果 |
出自張澍《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卷一·雜記》,正史未載。 |
|
妻子 |
劉氏 |
漢后主劉禪之女。 |
|
子輩 |
長子 |
諸葛尚 |
蜀漢官員,后隨父親與綿竹抵御鄧艾,戰(zhàn)死。 |
次子 |
諸葛京 |
蜀漢滅亡后為西晉官員,官至江州刺史。 |
|
三子 |
諸葛質 |
出自張澍《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卷一·雜記》,正史未載。 |
人物評價
- 諸葛亮: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
- 鐘會:巴蜀賢智文武之士多矣。至于足下、諸葛思遠,譬諸草木,吾氣類也。
- 干寶:瞻雖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敵,而能外不負國,內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 司馬炎:諸葛亮在蜀,盡其心力,其子瞻臨難而死義,天下之善一也!
- 山濤:郿令諸葛京,祖父亮,遇漢亂分隔,父子在蜀,雖不達天命,要為盡心所事。
- 慕容鎮(zhèn):昔成安君不守井陘之關,終屈于韓信;諸葛瞻不據束馬之崄,卒擒于鄧艾。
- 陳普:父自耕田母自桑,受天命與漢同亡。百年魏晉煙云散,千古隆中日月光。
- 陳世崇:孔明之子瞻、孫尚戰(zhàn)死,張飛之孫遵,趙云次子廣亦戰(zhàn)死,北平王諶哭于昭烈廟,先殺妻子乃自殺,魏以蜀宮人賜將士,李昭儀不辱自殺。禪不特愧于將士,亦且愧于婦人矣。
- 郝經:及其遂亡,昭烈之一孫、孔明之一子及孫慨然赴義,與國俱滅,巍巍義烈,高視兩京,五百年所無有也。壯哉諶也!后主為有愧矣。勇哉尚也!過夫瞻矣。
- 孫奇逢:考蜀之亡也,關氏后彝一門,殲于龐賊之手。外更得八人焉,北地王諶、武侯子瞻孫尚、張飛孫遵、趙云子廣、傅彤子僉、李恢侄球,皆所謂不愧其先者也。
- 王應麟:朱晦翁欲傳末略載瞻及子尚死節(jié)事,以見善善及子孫之義。南軒不以為然,以為瞻任兼將相,而不能極諫以去黃皓,諫而不聽,又不能奉身而退,以冀主之一晤,可謂不克肖矣。兵敗身死,雖能不降,僅勝于賣國者爾。以其猶如此,故書子瞻嗣爵,以微見善善之長。以其智不足稱,故不詳其事,不足法也。
- 羅貫中:蒼天有意絕炎劉,漢室江山至此休。諸葛子孫皆效死,成都卿相盡添愁。智謀雖不扶危主,忠義真堪繼武侯。古往今來多少淚,行人哀怨哭墳丘。
- 王士禎:吳漢分龍虎,終憐石子岡。何如綿竹戰(zhàn),父子死堂堂!
- 趙文濂:瞻、廣、秀夫、世杰事跡,焜耀史策。后之論者,莫不仰其風,高其志,想見其為人。
- 毛宗崗:諸葛瞻父子受命于大事既去之后,而能以一死報社稷。君子曰:武侯于是乎不死。蓋戰(zhàn)死綿竹之心,亦秋風五丈原之心也。使當日甘心降魏以圖茍全,則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之家訓,不其有愧乎?故瞻、尚亡則武侯存。
- 蔡東藩:諸葛瞻不依黃崇之議,讓敵深入,猝至戰(zhàn)死,是咎在諸葛瞻。
紀念墓祠
綿竹諸葛瞻父子墓祠(又名諸葛雙忠祠),是四川省重要的蜀漢遺跡之一。它與成都武侯祠遙遙相對,都是為了紀念諸葛一門"三世忠貞"而建的。在成都武侯祠大殿內供奉有諸葛亮祖孫三代于一堂的塑像,而綿竹雙忠祠原有的塑像也有祖孫三代,前殿祀諸葛瞻父子,啟圣殿祀諸葛亮。成都、綿竹兩處祠堂展示了諸葛亮祖孫三代忠貞無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風亮節(jié)。
在成都武侯祠大殿內供奉有諸葛亮祖孫三代于一堂的塑像,而綿竹雙忠祠原有的塑像也是祖孫三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風亮節(jié)。后人景仰,多有題詠。在成都武侯祠殿壁嵌有清代安岳令洪成鼎題《乾隆壬辰秋月過綿竹吊諸葛都尉父子雙忠祠》詩碑:"國破難將一戰(zhàn)收,致使疆場壯千秋。相門父子全忠孝,不愧先賢忠武侯。"綿竹雙忠祠的前人題詠詩碑也很多,這些題詠,都將諸葛子孫聯(lián)系在一起,歌頌他們的"三世忠貞"。
綿竹是諸葛瞻父子斬使拒降,為國捐軀的地方,故綿竹享有"忠臣孝子綱常地"的美稱。現存的諸葛雙忠祠古建筑尚有啟圣殿和拜殿,啟圣殿建于清朝乾隆三年,拜殿建于道光七年。清代自乾隆以后幾乎每隔20多年就要維修、擴建一次,到清末時,雙忠祠祠已是殿宇崔偉,題刻琳瑯,規(guī)模可觀了。1985年以來,當地政府對雙忠祠進行一次大的修繕,修復了忠孝門,維修了拜殿,整修了墓塋,新建了文物陳列室。并在拜殿內制作了大型彩塑《魂壯綿竹關》。這組雕塑再現了當年諸葛瞻父子死守綿竹關,寸土不讓,以死報國的悲壯情景。塑像上方的橫匾則是著名戲劇作家曹禺親筆所題"魂壯綿竹關"五個大字。
拜殿后面的諸葛瞻父子墓巍然聳峙,綠樹掩映,芳草萋萋,巨型石碑立于墓前,上書:"后漢行都護衛(wèi)將軍平尚書事諸葛瞻子尚之墓"。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瞻的生平和正史大體相當。自幼聰敏,諸葛亮死后不久,諸葛瞻之母黃氏也去世,遺教諸葛瞻以"忠孝"二字。諸葛瞻襲其父諸葛亮武鄉(xiāng)侯之爵。景耀四年遷行軍護衛(wèi)將軍。當時黃皓用事,故諸葛瞻托病不出,后鄧艾奇襲陰平,劉禪采納郤正建議,連發(fā)三詔征諸葛瞻領兵,以諸葛瞻之子諸葛尚為先鋒,對抗鄧艾。初戰(zhàn)勝利,鄧艾修書誘降,諸葛瞻怒斬其使。后與鄧艾交戰(zhàn)失利。遂修書請東吳發(fā)兵救援。東吳派老將丁奉率精兵援救,然救兵僅至巴丘,未進蜀境,諸葛瞻只好再度出戰(zhàn),被重兵包圍,中箭落馬,最后自刎殉國。諸葛瞻之子諸葛尚也戰(zhàn)死沙場,鄧艾憐其忠,將諸葛瞻父子合葬。而后丁奉得知消息,遂領兵還建業(yè)。
影視形象
1985年電視劇《諸葛亮》(李法曾版):李宗翰飾演諸葛瞻;
1994年電視劇《三國演義》:包海龍飾演諸葛瞻。
免責聲明:本站詞條系由網友創(chuàng)建、編輯和維護,內容僅供參考。
以上內容均為商業(yè)內容展示,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yè)問題解決服務,
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的專業(yè)人士。
如您發(fā)現詞條內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948026894@qq.com 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