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K
4535
中國雕版印刷技藝
雕版印刷技藝簡稱雕版印刷術,又稱鏤版、刻印、刻版、槧版、梓行、刊行等等。
在古代文獻中,往往“版”“板”通用。雕版印刷術是指將文字、圖像反向雕刻于木板上,再于印版上刷墨、鋪紙、施壓,使印版上的圖文轉印于紙張的工藝技術。
雕版印刷通常指單色印刷。多色雕版印刷一般被稱為“套版印刷”或“木版水印”。 雕版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被譽為人類“文明之母”。雕版印刷術發明于隋唐時期(7~9世紀)。其發明和推廣應用,降低了書籍的成本,提高了書籍生產效率,加速了知識的傳播,推動了文明的進程。中國的印花、拓印技藝的積淀,筆墨紙張的應用,以及社會大眾的閱讀需求,都為雕版印刷術的發明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明代學者胡應麟說:“雕本肇自隋時,行于唐世,擴于五代,而精于宋人”,概述了雕版印刷的起源和發展。雕版印刷技藝是中國古代應用最廣、時間最長的印刷術,自發明起至20世紀,應用超過一千年。?
?雕版印刷的工藝過程大致包括以下四個環節,每個環節又包含若干工序。
“中國雕版印刷技藝”是傳統文化瑰寶,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雕版印刷技藝是運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圖案,再用墨、紙、絹等材料刷印、裝訂成書籍的一種特殊技藝,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比活字印刷技藝早400多年。它開創了人類復印技術的先河,承載著難以計量的歷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傳播史上起著無與倫比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