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蒂·特蕾莎·科里(美國生物化學家,發現糖代謝中的酶促反應)
摘要:格蒂·特蕾莎·科里(Gerty Theresa Cori,出生名為拉德尼茨,Radnitz,1896年8月15日-1957年10月26日),美國生物化學家。1947年,她與丈夫卡爾·斐迪南·科里以及阿根廷醫生貝爾納多·奧賽一起因發現糖代謝中的酶促反應而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簡介科里出生于布拉格(當時屬奧匈帝國,今天屬捷克)。2004年科里夫婦被授予國家化學史里程碑來紀念他們的重大發現&nbs... [閱讀全文]
摘要:格蒂·特蕾莎·科里(Gerty Theresa Cori,出生名為拉德尼茨,Radnitz,1896年8月15日-1957年10月26日),美國生物化學家。1947年,她與丈夫卡爾·斐迪南·科里以及阿根廷醫生貝爾納多·奧賽一起因發現糖代謝中的酶促反應而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簡介科里出生于布拉格(當時屬奧匈帝國,今天屬捷克)。2004年科里夫婦被授予國家化學史里程碑來紀念他們的重大發現&nbs... [閱讀全文]
摘要:卡爾·斐迪南·科里(Carl Ferdinand Cori,1896年12月5日出生于今天捷克布拉格,當時屬奧匈帝國,1984年10月20日逝世于美國麻薩諸塞州坎布里奇)是一位遷居美國生物化學家。1947年他與他的妻子吉蒂·黛麗莎·柯里一起因發現糖代謝中的酶促反應而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科研項目科里受奧托·洛伊聘請赴格拉茨研究迷走神經對心臟的影響。后來洛伊于1936年為此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 [閱讀全文]
摘要:保羅·赫爾曼·穆勒(Paul Hermann Müller,1899年1月12日-1965年10月12日),出生于瑞士的奧爾登,瑞士化學家,發現了DDT的殺蟲功效,1948年得到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簡介保羅·赫爾曼·穆勒(Paul Hermann Müller,1899年1月12日-1965年10月12日),瑞士化學家。1939年秋,他發現了DDT的殺蟲功效,因此在1948年得到諾貝爾生理學或醫... [閱讀全文]
摘要:1874年生于葡萄牙。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畢業,1902年成為教授。以后又任里斯本大學醫學院教授。基于腦前葉切除對某些精神病人有效的假說,實施了腦白質切除法,為此獲1949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腦白質切除法手術后一般有極大可能變得智力低下。人物簡歷1874年生于葡萄牙。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畢業,1902年成為教授。以后又任里斯本大學醫學院教授。基于腦前葉切除對某些精神病人有效的假說,實施了腦白質切除法... [閱讀全文]
摘要:瓦爾特·魯道夫·赫斯(Walter Rudolf Hess,1881年3月17日-1973年4月12日),瑞士醫生。由于發現間腦的對內臟的調節功能而獲得194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簡介瓦爾特·魯道夫·赫斯(1881年3月17日-1973年4月12日),瑞士生理學家,生于弗勞恩費爾德。初為眼科醫師,后轉而研究生理學,對自主神經系統發生興趣。他用小電極刺激或破壞貓和狗腦的某些特定部位,... [閱讀全文]
摘要:塔德烏什·賴希施泰因(Tadeusz Reichstein,1897年7月20日-1996年4月1日),,波蘭出生的瑞士化學家。由于發現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其結構和生理效應,他與愛德華·卡爾文·肯德爾、菲利普·肖瓦特·亨奇共同獲得了195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閱讀全文]
摘要:菲利普·肖瓦特·亨奇(Philip Showalter Hench,1896年2月28—1965年3月30日),美國醫生,1920年獲得匹茲堡大學醫學博士。由于發現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其結構和生理效應,他與愛德華·卡爾文·肯德爾、塔德烏什·賴希施泰因共同獲得了195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人物經歷1896年2月28日出生于美國匹茲堡。1916年畢業于拉斐特醫學院并獲得碩士學位。隨后進入美國陸軍軍醫團... [閱讀全文]
摘要:馬克斯·泰累爾,1951年由于發現黃熱病疫苗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人物生平1899年1月30日,泰累爾出生于南非比勒陀利亞。他的父親阿諾德是英國旅居南非的一位勛爵,文化知識基礎相當深厚。他的母親艾瑪·芝第也頗有文化修養,在她親自擔任小泰累爾的啟蒙教師期間,已使泰累爾培養起十分強熱的求知欲和踏踏實實的學習精神。泰累爾在南非開普敦大學完成了早期的學業。1922年,泰累爾遠渡重洋,到倫敦圣托馬斯... [閱讀全文]
摘要:賽爾曼·A·瓦克斯曼(Selman Abraham Waksman,1888年7月22日-1973年8月16日),美國著名微生物學家、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1888年生于俄國時期的烏克蘭。 賽爾曼曾為自然產生的抗菌物質創造了新詞“抗菌素”,并于1940年發現放線菌素。 1952年,賽爾曼因發現鏈霉素而于1952年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賽爾曼1915年獲得美國羅格斯大學學士... [閱讀全文]
摘要:弗里茨·阿爾貝特·李普曼(Fritz Albert Lipmann,1899年6月12日-1986年7月24日),生于德國的猶太裔美國籍生物化學家。由于發現輔酶A及其作為中間體在代謝中的重要作用而獲得1953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生平李普曼1899年出生于柯尼斯堡的一個猶太家庭,于格尼斯堡、柏林、慕尼黑等地大學攻讀醫學,1923年成為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特別研究員。1924年畢業于柏林大學。1... [閱讀全文]
摘要:漢斯·阿道夫·克雷布斯(1900-1981)醫生、生物化學家,原籍德國,后移民英國。哥丁根大學畢業后在柏林威廉研究所工作。后在德國阿爾托納醫院當醫生。1933年受納粹迫害,逃往英國。先后任謝菲爾德大學和牛津大學的教授。由于提出了三羧酸循環理論,1953年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81年在英國牛津逝世。人物生平 1900年 8月25日生于德國一個下薩克森希爾德斯海姆的猶太家庭,父親是一名... [閱讀全文]
摘要:托馬斯·哈克爾·韋勒(Thomas Huckle Weller,1915年6月15日-2008年8月23日)是一位美國病毒學家。1954年,他與約翰·富蘭克林·恩德斯、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羅賓斯一同被授予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在實驗環境下培育脊髓灰質炎病毒的成就。個人簡介1915年出生于美國密執安州的安納巴。1932年入密執安大學學醫,畢業后繼續在該校進修,1936年入哈佛大學醫學部深... [閱讀全文]
摘要: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羅賓斯(英語:Frederick Chapman Robbins,1916年8月25日-2003年8月4日),是一名美國兒科專家和病毒學家。1954年,他與約翰·富蘭克林·恩德斯、托馬斯·哈克爾·韋勒一同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其在分離與培養脊髓灰質炎病毒上的重大成就。他曾就讀于密蘇里大學和哈佛大學。1916年8月25日出生于美國亞拉巴馬州的歐巴市。在密蘇里大學學習,... [閱讀全文]
摘要:約翰·富蘭克林·恩德斯(John Franklin Enders,1897年2月10日-1985年9月8日),美國醫學家,195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1963年,恩德斯和同事研發出首劑麻疹疫苗。恩德斯出生于康涅狄格州的西哈特福德,曾就讀于諾亞·韋伯斯特學校與新罕布什爾州康科德的圣保羅學校。在1918年加入美國空軍前,他曾短暫地在耶魯大學就讀。1920年獲耶魯大學正式本科學位,1... [閱讀全文]
摘要:瑞典科學家與諾貝爾獎持有者。生平簡介1921年進入卡羅琳斯克醫科大學,1924年畢業后到法國巴黎的巴斯德細菌研究所進修細菌學。三個月后回到瑞典在醫學科學研究所工作,1930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并擔任卡羅琳斯克研究所的生化學講師。1932年到烏普薩拉大學任醫學生化學助理教授。1935年以后在卡羅琳斯克研究所和諾貝爾醫學研究所扭任生化學研究部主任。此外他還擔任了瑞典和不少外國醫學和化學基金會、學會的委...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