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香鯨
摘要:抹香鯨(學名:Physeter macrocephalus)是鯨目、抹香鯨科的海洋哺乳動物。體長可達18米,體重超過50噸,是體型最大的齒鯨,頭部可占身體的1/3。頭部巨大,下頜較小,僅下頜有牙齒。無背鰭;潛水能力極強,是潛水最深,潛水時間最長的哺乳動物。體型似魚,用肺呼吸。頸短,頭似與軀干相聯;頸椎愈合;鼻孔為噴孔,位于吻端,前肢成鰭,前臂退化,掌部變長,趾數增加,但從外部看不出趾和爪;后肢退化;尾似魚,有水平尾鰭,游泳靠尾揮動。 [閱讀全文]
摘要:抹香鯨(學名:Physeter macrocephalus)是鯨目、抹香鯨科的海洋哺乳動物。體長可達18米,體重超過50噸,是體型最大的齒鯨,頭部可占身體的1/3。頭部巨大,下頜較小,僅下頜有牙齒。無背鰭;潛水能力極強,是潛水最深,潛水時間最長的哺乳動物。體型似魚,用肺呼吸。頸短,頭似與軀干相聯;頸椎愈合;鼻孔為噴孔,位于吻端,前肢成鰭,前臂退化,掌部變長,趾數增加,但從外部看不出趾和爪;后肢退化;尾似魚,有水平尾鰭,游泳靠尾揮動。 [閱讀全文]
摘要:帝王蝴蝶(Monarch butterfly)是在北美很常見的一種大型蝴蝶。在澳大利亞,這種蝴蝶被叫做Wanderer Bufferfly,也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蝴蝶。在北美洲,帝王蝴蝶通常要飛行3000千米到目的地繁殖 。 [閱讀全文]
摘要:環斑海豹又叫“環海豹、圈海豹”,是海豹科環斑海豹屬的哺乳動物。體長130-140厘米,體重大約為90千克。吻部較尖,面部很像家貓。體毛粗硬,沒有絨毛,頭骨上沒有矢狀。身體的背部為深棕灰色,體側及背部具有不太清晰的漆黑色或者炭灰色斑紋,斑紋的大小和形狀都不規則,在斑紋的周圍還鑲有白色的邊兒,因此得名。腹面近似白色,沒有斑紋。在冬季的體毛中有很多絨毛。前肢的的第一至第五趾遞次漸短,后肢的踏上有毛,爪的橫切面呈三角形,背側的角清晰可鑒。 [閱讀全文]
摘要:大西洋鱈魚是鱈魚科鱈屬的魚類 。其頭部很大,身體帶黏液,體長可達2米,體重可達96公斤 ;具有三背鰭、二臀鰭、一腭須;體色多樣,從淡綠或淡灰到褐色或淡黑,也可為暗淡紅色到鮮紅色,體上并有深色斑點。 [閱讀全文]
摘要:考拉(學名:Phascolarctos cinereus)是澳大利亞特有的樹棲有袋動物,屬于雙門齒目樹袋熊科樹袋熊屬,是該科唯一現存物種,與袋熊具有一定親緣關系。考拉體長0.6米~0.85米,體型存在地理差異。維多利亞州和南澳大利亞州的考拉體重可達14千克,而昆士蘭州考拉的體重約為前者的一半。考拉眼小,耳圓,鼻大且裸露。身體粗壯,毛色主要為灰色,胸部呈淡黃色或奶油色,臀部毛色呈斑駁狀。考拉無尾,四肢強壯,均具爪,雄性考拉的爪更為彎曲,便于攀爬樹木。 [閱讀全文]
摘要:棱皮龜是龜鱉目棱皮龜科棱皮龜屬爬行動物,別稱革龜、七棱皮龜、舢板龜、燕子龜。頭大,具排列復雜而不規則的鱗片;頸短;背部無角質板,被以柔軟的革質皮,皮上有7條縱棱,棱間微凹如溝;腹甲骨化不完全,有5條縱棱;四肢槳狀無爪,前肢長,后肢短;尾短小。體背漆黑色或暗褐色,微帶黃斑;腹面色淺。 [閱讀全文]
摘要:鹿角珊瑚是石珊瑚目鹿角珊瑚科鹿角珊瑚屬刺胞動物,又稱角珊瑚、美麗鹿角珊瑚。骨骼為樹枝狀群體,分枝距離大,長而粗;頂端小枝細長而漸尖;分枝中部和基部的輻射珊瑚體稀,浸埋或稍突出,向上逐漸變為鼻形半管唇形;小枝上的輻射珊瑚體為斜口管形,并夾雜了無一定排列次序的短管鼻形或鼻形珊瑚體;軸珊瑚體圓柱形,從分枝頂端到基部珊瑚體壁有溝漕刺狀或刺網狀。平時褐黃色和紫色。因鹿角珊瑚叢能不斷分叉,看上去就像雄鹿的角一樣而得名。 [閱讀全文]
摘要:珊瑚綱中多類生物的統稱。身體呈圓筒狀,有八個或八個以上的觸手,觸手中央有口。多群居,結合成一個群體,是一種海生圓筒狀腔腸動物,食物從口進入,食物殘渣從口排出,它以捕食海洋里細小的浮游生物為生。 [閱讀全文]
摘要:狼蛛是蛛形綱蜘蛛目狼蛛科的通稱。因其極善游獵,行動敏捷,捕食量大,性兇猛,得名狼蛛。具8眼,前眼幾乎等大,后中眼最大,為主眼;步足末端具3爪;雌蛛具有用紡器攜帶卵囊和腹部攜幼等特殊行為而區別于其他科蜘蛛。體長跨度較大,從體長1毫米左右到體長超過30毫米不等;體色多以暗灰色為主。 [閱讀全文]
摘要:亞洲象是長鼻目象科亞洲象屬哺乳動物。亞洲大陸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全身深灰色或棕色,體表幾乎無毛。雌象體形稍小;雄象長有象牙,雌象象牙較短,一般不能直接觀察到;亞洲象耳朵較大,有豐富的血管以便散熱。 [閱讀全文]
摘要:海龜是龜鱉目棱皮龜科和海龜科的海棲龜類的統稱。上頜平出,下頜略向上鉤曲,顎緣有鋸齒狀缺刻;前額鱗1對;背甲呈心形,盾片鑲嵌排列;四肢槳狀,前肢長于后肢,每肢內側各具1爪,前肢的爪大而彎曲呈鉤狀。背甲橄欖色或棕褐色,雜以淺色斑紋。 [閱讀全文]
摘要:帝企鵝是企鵝目企鵝科王企鵝屬鳥類。帝企鵝一般身高在90—120厘米,體重達50千克。其形態特征是脖子底下有一片橙黃色羽毛,向下逐漸變淡,耳朵后部最深;全身色澤協調,頸部為淡黃色;耳朵的羽毛為鮮黃橘色,腹部乳白色;背部及鰭狀肢則是黑色,鳥喙的下方是鮮橘色。帝企鵝壽命一般在10年左右。 [閱讀全文]
摘要:洞熊(Ursus spelaeus)是一種生存于更新世亞歐大陸北部的熊,在約2萬年前的冰河時期滅絕。因其化石多在洞穴內發現,故命名為“洞熊”,在很多著名的洞穴中,差不多都發現了洞熊的整副骨骼化石。此外,洞熊化石在我國北京周口店曾有發現。和巨型短面熊同為更新世兩大巨熊。 [閱讀全文]
摘要:短面熊,指的是距今200萬年前,在美洲大陸上生活著的一類可怕的掠食動物。由于它們的主要獵物為美洲野牛和大角野牛,故有時被稱為“噬牛熊”。短面熊在北美洲和南美洲都曾經存在過,當時的北美短面熊主要包括兩個品種:Arctodus simus(巨型短面熊)和Arctodus pristinus(倭短面熊)。而在南美巨型短面熊方面,據國外媒體報道,古生物學家發現迄今地球上體型最大的熊。這種史前Arctotherium(南美巨型短面熊)平均體重達到1600~1700公斤,站立時高度可達到4.9米。 [閱讀全文]
摘要:美洲黑熊是食肉目熊科熊屬哺乳動物。頭較圓,耳朵圓而小,眼較小,四肢粗壯,有不能伸縮的爪,尾短。其毛色多樣化,在北美洲的東部,絕大部分是黑色的或者深棕色;西海岸種群的毛色從黑色到深棕色、紅棕色和淺棕色均有發現;大西洋沿岸的一些種群有灰藍色;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有10%的個體是純白色的。壽命一般為25歲,人工圈養一般為35歲。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