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均(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同母弟)
摘要:諸葛均,瑯邪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漢族,諸葛珪之子。三國時吳大將軍諸葛瑾、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同母弟。人物生平父親諸葛珪早逝,其兄諸葛亮與諸葛均及兩名姊姊便由叔父諸葛玄撫養成長。后來漢廷選任朱皓以代諸葛玄之職,幸好諸葛玄與荊州牧劉表有舊交知情,便帶諸葛亮與諸葛均同往依附,與兄長諸葛亮及兩名姐姐避亂到荊州南陽臥龍崗,諸葛玄于197年去世后,與兄長諸葛亮在南陽隱居晴耕雨讀。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其兄諸... [閱讀全文]
摘要:諸葛均,瑯邪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漢族,諸葛珪之子。三國時吳大將軍諸葛瑾、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同母弟。人物生平父親諸葛珪早逝,其兄諸葛亮與諸葛均及兩名姊姊便由叔父諸葛玄撫養成長。后來漢廷選任朱皓以代諸葛玄之職,幸好諸葛玄與荊州牧劉表有舊交知情,便帶諸葛亮與諸葛均同往依附,與兄長諸葛亮及兩名姐姐避亂到荊州南陽臥龍崗,諸葛玄于197年去世后,與兄長諸葛亮在南陽隱居晴耕雨讀。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其兄諸... [閱讀全文]
摘要: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瑯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孫吳重臣,蜀漢丞相諸葛亮之兄,太傅諸葛恪之父。建安五年(200年),躲避中原戰亂,進入江東。經弘咨推薦,效力于孫吳。胸懷寬廣,溫厚誠信,深受孫權信賴,稱為"神交",努力緩和蜀吳兩國關系。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呂蒙病逝后,出任南郡太守,駐守公安。孫權稱帝后,出任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冊封宛陵侯。赤烏四年(241年) ,去... [閱讀全文]
摘要:諸葛玄(?―197年),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西漢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后代,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從父,曾為袁術的屬吏,東漢末年官員,官至豫章太守。后來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其豫章太守的職務,諸葛玄讓諸葛亮等到襄陽投靠了荊州劉表,自己則被朱皓聯合劉繇攻擊之下退守荊州西城,被荊州西城百姓斬殺。人物生平初為劉表的屬吏,奉劉表之命出使漢廷傳達荊州概況,出發前獲知堂兄諸葛珪病逝,向劉表請求完成使命之后赴泰山照料... [閱讀全文]
摘要:諸葛豐,字少季,瑯琊諸縣(山東諸城)人,西漢官員,三國時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的先祖。 諸葛豐自幼聰慧,讀經閱史,曾為御史大夫貢禹屬官,后薦舉為文學侍御史。漢元帝時,曾授其為司隸校尉,繼而長為光祿大夫。他性情剛正不阿,對貪官污吏、專事阿諛奉承之小人恨之入骨。后因彈劾權臣,皇帝不允,被降為城門校尉。不久被免官,貶為庶人,后老死家中。人物生平剛直有節諸葛豐,字少季,瑯琊諸縣(山東諸城)人。因通曉經術... [閱讀全文]
摘要:諸葛珪(guī)(?-189年),字君貢,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的父親,漢末為兗州泰山郡丞。共育有三男兩女:長子諸葛瑾,東吳重臣;次子諸葛亮,為蜀漢名相;幼子諸葛均。個人生平諸葛亮八歲那年,父親諸葛珪又因病去世。清人張澍引《諸葛氏譜》說:"玄死時,瑾年十三,亮年八歲。"此說錯誤頗多,疑為"珪死時,瑾年十五,亮年八歲"。封建時代,父親是一家之長,家中的頂梁柱。頂梁柱的崩折,給這個家帶來了很大的變化。... [閱讀全文]
摘要:諸葛瞻(227年-263年),字思遠,瑯琊郡陽都縣(今山東省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大臣,蜀漢丞相諸葛亮之子。諸葛瞻早年迎娶公主,拜騎都尉,襲爵武鄉侯。景耀四年(261年),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并為平尚書事,統領中央事務。后主寵信黃皓,諸葛瞻無所匡正。魏將鄧艾伐蜀,諸葛瞻率領長子諸葛尚、將軍張遵、李球、黃崇防御綿竹(今四川省德陽市)。不聽黃崇速占險要的建議,坐失兵機,出城與鄧艾決戰,兵敗被殺,綿竹失守... [閱讀全文]
摘要:黃氏,本名不詳,三國時荊州沔南白水人(今湖北襄陽),沔陽名士黃承彥之女,諸葛亮之妻。傳說名為黃月英(最早或出自袁闊成的評書《三國演義》)。其人記載見《襄陽耆舊記》,其父稱其長相丑陋、黃頭發、黑皮膚,但才華卻與諸葛亮相稱 。鄉間有"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丑女"的諺語流傳。人物生平黃承彥是與高爽并列的沔南名士,他對尚居隆中的諸葛亮說:"我聽說你正在擇偶。我有一位相貌丑陋的女兒,生得黃頭發黑皮膚,但是才... [閱讀全文]
摘要: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后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于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 [閱讀全文]
摘要:劉琮(生卒年不詳),山陽高平(今山東微山兩城鄉)人。東漢末年荊州牧劉表次子,劉琦之弟。劉表死后繼承劉表官爵,當曹操大軍南下之時,他在蔡瑁等人的勸說之下舉荊州而降,被曹操封為青州刺史,后遷諫議大夫,爵封列侯。人物生平得父寵愛劉琮是荊州牧劉表的次子,劉表初以長子劉琦之相貌與自己甚為相像,十分寵愛他,但后來劉琮娶蔡夫人的侄女為妻,蔡夫人因此愛劉琮而惡劉琦,常向劉表進毀琦譽琮之言。劉表寵耽后妻,每每信而受... [閱讀全文]
摘要:公孫瓚(?-199年),字伯圭 (一作伯珪),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人,東漢末年武將,軍閥,漢末群雄之一。公孫瓚出身貴族。因母地位卑賤,只當了郡中小吏。因其相貌俊美,且聲音洪亮、機智善辯,得到涿郡太守賞識。后逐步做到中郎將,以強硬的態度對抗北方游牧民族,作戰勇猛,威震邊疆。公孫瓚好戰,與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胡人的上司劉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漸激化。初平四年(193年),公孫瓚擊殺劉虞,并挾持朝廷使者,得... [閱讀全文]
摘要:張飛,字益德,涿郡(今河北保定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張飛勇武過人,與關羽并稱為"萬人敵"。關羽年長數歲,張飛兄事之。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張飛與關羽一起加入,隨劉備輾轉各地。三人情同兄弟,寢則同床,劉備出席各種宴會時,和關羽終日侍立在劉備身旁。公元196年因交惡曹豹而被呂布所破。呂布敗亡之后,張飛被任命為中郎將。公元200年劉備衣帶詔事... [閱讀全文]
摘要:夏侯淵(?-219年),字妙才,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市譙城區)人。東漢末年名將,太仆夏侯嬰后代。夏侯淵早年跟隨曹操征伐四方,先后任騎都尉和陳留、潁川二郡太守。參加官渡之戰,負責督運糧草。擅長千里奔襲,作戰出其不意,先后平定昌豨、徐和、雷緒、商曜等叛亂。渭南之戰后,夏侯淵率軍剿滅關隴地區的韓遂余部以及羌、氐部落,威震關右地區。憑借功勛,累遷征西將軍,受封博昌亭侯。張魯投降曹操后,夏侯淵負責鎮守漢中。... [閱讀全文]
摘要: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風郿(今陜西省眉縣小法儀鎮)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名士法真之孫。原為劉璋部下,劉備圍成都時勸說劉璋投降,而后又與劉備進取漢中,獻計將曹操大將夏侯淵斬首。法正善奇謀,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次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法正之死令劉備十分感傷,連哭數日。被追謚為翼侯,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謚號的大... [閱讀全文]
摘要:劉璋(生卒年不詳),字季玉,江夏竟陵(今湖北省天門市)人。東漢末年宗室、軍閥,益州牧劉焉幼子,在父親劉焉死后繼任益州牧。劉璋為人懦弱多疑。漢中張魯驕縱,不聽劉璋號令,于是劉璋殺張魯母弟,雙方成為仇敵,劉璋派龐羲攻擊張魯,戰敗。后益州內亂,平定后,又有曹操將前來襲擊的消息。在內外交逼之下,劉璋聽信手下張松、法正之言,迎接劉備入益州,想借劉備之力,抵抗曹操。不料此舉乃引狼入室,劉備反手攻擊劉璋,又有法... [閱讀全文]
摘要:黃忠(?-220年),字漢升(一作"漢叔" ),南陽(今河南南陽)人。東漢末年名將。本為劉表部下中郎將,后歸劉備,并助劉備攻破益州劉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定軍山之戰中,黃忠陣斬曹操部下名將夏侯淵,拜征西將軍。劉備稱漢中王后,加封后將軍,賜關內侯。次年,黃忠病逝。景耀三年(260年),追謚為剛侯。黃忠在后世多以勇猛的老將形象出現于各類文學藝術作品中。《三國演義》里,劉備稱漢中王后,將其封為"...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