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木活字印刷術
摘要:中國一種通過排版已雕刻好的、可活動的單字進行印刷的技術發明。木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技術發明之一,約產生于宋和西夏時期,在印刷出版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并延續至今。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對推動世界文明進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是古代中國的偉大發明。這種古老的活字印刷術至今仍保存于浙江省瑞安市,主要用于編印族譜。男性經過培訓,可以繪制和雕刻漢字,然后將其繪制為印刷頁面并印刷出來。 人們經過專業的繪畫... [閱讀全文]
摘要:中國一種通過排版已雕刻好的、可活動的單字進行印刷的技術發明。木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技術發明之一,約產生于宋和西夏時期,在印刷出版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并延續至今。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對推動世界文明進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是古代中國的偉大發明。這種古老的活字印刷術至今仍保存于浙江省瑞安市,主要用于編印族譜。男性經過培訓,可以繪制和雕刻漢字,然后將其繪制為印刷頁面并印刷出來。 人們經過專業的繪畫... [閱讀全文]
摘要:中國維吾爾族地區的一種以歌舞為主的大型自娛自樂活動。又稱麥西來甫。麥西熱甫源自阿拉伯語,維吾爾語意為“聚會、場所”,是古代維吾爾族先民祭祀、祈福、慶典活動的遺存和發展。不同的麥西熱甫有不同的文化功能,也有不同的區分方法,例如可以分為歌舞麥西熱甫、游戲麥西熱甫、說唱麥西熱甫,也可以按節日、農牧業生產、社交活動、民俗活動等主題分為客廳麥西熱甫、迎賓麥西熱甫和豐收麥西熱甫等。麥西熱甫活動中最綜合的藝術形... [閱讀全文]
摘要:流傳于閩南沿海及臺灣漁村的一種崇尚“代天巡狩”王爺的民間信俗。“王爺”起源之說頗多,以王爺是代表天帝巡按人間善惡的大神說為著。供奉王爺之廟多稱“代天府”,王爺亦稱為“代天巡狩”。“王爺”信仰尤其盛于南臺灣,與中臺灣的媽祖信仰并稱,俗稱“南王爺、中媽祖”。廈門市同安區西柯鎮呂厝村華藏庵內向王爺求“藥簽”信俗在閩南頗有影響。送王船是送瘟祈福的民間信俗儀式活動。清康熙(1662~1722)年間的《臺海使... [閱讀全文]
摘要:根據視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黃經)將全年劃分為24個節令的總稱。中國先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起源于黃河流域,是中國古代獨特的創造。形成過程二十四節氣的形成經歷了從萌芽期、發展期到定型期三個發展階段。分、至的確定是二十四節氣形成的萌芽階段,根據今本《夏小歷》的記載推斷夏代人們已通過有意識地天象觀測、物候觀察等手段初步形成對于節氣的認識,至... [閱讀全文]
摘要: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俗類項目。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字計算的一種方法。“珠算”一詞最早見于漢代徐岳的《數術記遺》。珠算始于漢代,至宋代走向成熟,元明達于興盛,清代以來在中國范圍內普遍流傳。明代經濟高度繁榮,由于商業發展的需要,珠算得到普遍推廣,逐漸取代了以前通用的籌算。在此情勢下,明人程大位(1533~1606)編撰的《直指算法統宗》對珠算的推廣和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至遲從宋... [閱讀全文]
摘要:中國傳統表演藝術。含義與稱呼皮影戲是一種特殊的戲劇藝術,佟晶心在《中國影戲考》一文中概括其“是利用玩弄影子表演出來的戲劇”,鐘敬文《民俗學概論》稱其是一種“道具戲”。這是一種由藝人操縱用動物皮革、硬紙等不同材質制作的影人(也稱影身、影偶、“菩薩”“鬼佬菩薩”“影戲菩薩”等),利用光源將影人之形象投影到影窗(也稱“亮子”“銀幕”“屏幕”等)上進行說唱,并配以音樂伴奏,進而表演故事的藝術形式。在中國歷... [閱讀全文]
摘要:中國傳統中醫的一種治療方法。針灸由“針”和“灸”構成,是東方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針灸醫學最早見于2000年多前的《黃帝內經》一書。《黃帝內經》記載:“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術,其中詳細描述了九針的形制,并大量記述了針灸的理論與技術。 2000多年來針灸療法一直在中國流行,并傳播到了世界,在東南亞、歐洲和美洲地區都有廣泛實踐。針法是指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把特制的針具按照一定的... [閱讀全文]
摘要: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戲劇類項目。藏族戲劇的泛稱。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它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西藏藏戲是藏戲藝術的母體,它通過來衛藏宗寺深造的僧侶和朝圣的群眾遠播青海、甘肅、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語地區,形成青海的黃南藏戲、甘肅的甘南藏戲、四川的色達藏戲等分支。印度、不丹、錫金等國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戲流傳。&n... [閱讀全文]
摘要: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音樂類項目。侗族特有的一種民歌演唱形式。侗族稱嘎老。“嘎”即歌,“老”既含有大之意,也含有人多聲多和古老之意。“嘎老”是一種由眾多人參與的歌隊集體演唱的古老歌種,故稱為大歌。主要流傳于侗族南部方言地區黔、桂、湘邊境各縣。侗族大歌歷史久遠,早在宋代已經發展到了比較成熟的階段,宋代詩人陸游(1125~1210)在其《老學庵筆記》中就記載了“仡伶”(侗人自稱)集... [閱讀全文]
摘要:中國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的一種傳統民間文學。《瑪納斯》是柯爾克孜族的英雄史詩,與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蒙古族史詩《江格爾》并稱中國三大史詩。其演唱異文繁多、篇幅宏大,描寫了英雄瑪納斯及其七代子孫前仆后繼、率領柯爾克孜人民反抗外來侵略者和對抗各種邪惡勢力的故事,體現了柯爾克孜人頑強不屈的民族性格和團結一致、奮發進取的民族精神,是柯爾克孜人的杰出創造和口頭傳承的“百科全書”。相關社區的傳統節慶... [閱讀全文]
摘要: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戲劇類項目。流傳于廣東全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等使用粵方言地區的傳統戲曲劇種。明末清初,弋陽腔、昆腔傳入廣東。清道光(1821~1850)、咸豐(1851~1861)年間,廣東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為基本曲調,兼收高腔、昆腔及廣東民間樂曲和時調,用“戲棚官話”為基本語言,間雜以粵方言,逐漸形成粵劇。1912... [閱讀全文]
摘要:浙江省龍泉市的傳統手工藝、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是一種具有制作性、技能性和藝術性的傳統手工藝,制作與技能性主要表現于原料配制、成型裝飾、高溫燒成等方面。2009年9月,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全球首個入選“非遺”的陶瓷類項目。據有關資料顯示,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已有1700余年的歷史。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包括原料的粉... [閱讀全文]
摘要:介紹以無機非金屬天然礦物或人工合成的化合物為原料,經加工、成型和高溫燒成的制品。是一種多晶固體材料。傳統概念中的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現通常稱為傳統陶瓷或普通陶瓷,主要用于日用器皿和建筑、衛生制品。20世紀新型陶瓷(也稱先進陶瓷)的出現和發展,賦予陶瓷制品新的性能并拓寬了使用范圍,使其成為國民經濟建設特別是高新技術領域不可缺少的一類材料與制品。沿革中國有長達9000年的陶瓷發展史,陶瓷的產生和發... [閱讀全文]
摘要:蠶桑絲織是中華民族認同的文化標識,五千年來,它對中國歷史作出了重大貢獻,并通過絲綢之路對人類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為更好地保存保護祖先留下的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浙江、江蘇、四川等三省作為蠶桑生產的主產區和蠶桑絲織文化的保護地,三省文化行政部門聯合行動,以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為項目由中國絲綢博物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蠶桑絲織包括:杭羅、綾絹、絲綿、蜀錦、宋錦等織造技藝... [閱讀全文]
摘要:藏傳佛教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頗具廣泛影響的流派。熱貢藝術包括繪畫(壁畫、卷軸畫即藏語稱唐卡)、雕塑(泥塑、木雕)、堆繡(刺繡、剪堆)、建筑彩畫、圖案、沙畫藝術、酥油花等多種藝術形式。從15世紀開始,發祥于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境內隆務河流域。同仁地區在藏語中稱為“熱貢”,因此這一藝術便統稱為“熱貢藝術”。熱貢藝術以藏傳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藏族歷史人物和神話、傳說、史詩等為主要內容,同時也包括一... [閱讀全文]